12月18日的公投題目,是同意或不同意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遷移離開現址。看似簡單的題目,背後卻牽涉到藻礁生態保育與台灣能源轉型兩個非常重要的議題。這對愛好自由潛水,愛好海洋的我們有多重要?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項議題?
廢除核四與深澳電廠北部用電缺口需要彌補
在核四停建、深澳電廠除役以後,台灣北部的能源缺口在未來10年將會逐漸擴大,政府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位於桃園大潭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變得至關重要,除了必須肩負起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以前的橋接任務,更要承擔台灣北部因為經濟成長帶來不斷攀升的用電需求。
因此,其實這場公投將會決定台灣將要用甚麼樣的方式進行能源轉型,並決定我們所謂環保的價值應該如何取捨。在過去,我們反對核能超過20年,貢寮的核四早已不會是我們的選項;鄰近八斗子與蝙蝠洞兩個潛點的深澳電廠更是與海人息息相關,電廠排放的溫排水不僅影響海溫,也嚴重影響當地生態,所幸傳統的燃煤發電所帶來的空氣汙染也已經讓政府宣示放棄擴建深澳電廠。然而,這將使天然氣成為政府在全面發展綠電之前不得不然的橋接方案。
為什麼要在淨零碳排以前用天然氣橋接?(延伸:節能加三接——才是台灣的非核減煤路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在桃園大潭的興建?
桃園的藻礁生態與第三接收站
藻礁是殼狀珊瑚藻透過經年累月的造礁運動所形成的礁石,在桃園海岸延綿27公里都是以藻礁地形為主。根據台灣學者的估算,桃園藻礁有7600年的歷史,是台灣面積最大、最完整的藻礁生態地景。因此,藻礁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地景,雖然藻礁生態的豐富程度直到今天都一直沒有被學界完整分析,卻已經發現許多珍貴的保育類與特有種,讓許多人驚艷之餘,也證明保育藻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政策。
但這卻讓即將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藻礁生態保護產生衝突,由於在當時根本還沒有人認識到藻礁的重要性,所以當年天然氣接收站的地點選址在大潭電廠旁,是從觀塘工業區開發時的1999年就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這對亟欲增加燃氣發電的政府來說,絕對是最快也最省時的方案,因此在2015年由政府拍板核定時的確造成很大的爭議。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取捨?
很可惜的是,藻礁的重要性直到2017年才真正被政府所重視,也是在近幾年才有更多的學術研究支持藻礁,所以到了反核減煤已經成為基本能源政策的2021年,已經沒有空間與時間再去談變更第三接收站選址的計畫。政府政策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除了各種冗長的在地民主溝通與法定程序外,各種政策細節與研究都需要花費龐大的金錢與時間來完成。
更根本的理由是,至少在面對2025非核減煤的這個階段,我們不能不要核能、不要燃煤,又不要燃氣,這似乎變成是一個經濟v.s.環保的爭執。但其實,沒有人會反對保護環境;同樣的,也沒有人會反對經濟發展,這不應該是一個選擇題。雖然這樣的建設對藻礁環境一定或多或少會有影響,但現在政府已經將原本232公頃的開發面積縮小到23公頃,並且再外推455公尺,不浚挖、不破壞礁體;原來的港區不填地、防波提變短,讓海域更開放;工業港離岸達到1.2公里,對沿岸也影響也已經盡力縮到更小,目前實際受人工建物影響的海床面積已經不到2%,可見政府已經在不變更三接地點的情況下試圖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了。
為什麼自潛人要重視這場公投?
海洋是我們親近與理解台灣的重要方式,我們理當關心並且愛護台灣的海洋環境,因此在藻礁連署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非常踴躍。但我們更應該嘗試理解不同價值的衝突,並且嘗試對話,我們也應該要在意火力、核能電廠的溫排水、在意空汙、能源轉型,還有台灣整體的能源環境。我們應該期待藻礁公投會帶來對話,而不是撕裂,畢竟我們都是海的子女,我們都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所以如果勢必要有犧牲,我們如何控制並彌補這樣的犧牲不至於擴大,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
經濟與環保是人類文明發展永遠必須面對的難題,但沒有什麼價值應該是絕對的,我們也很難在享受文明帶來的各種成果的同時,卻要環境絕對不受任何一點破壞,重要的應該是我們如何控制這樣的損害,並且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我想說的是,也正因為我們永遠在其中拉扯,我們才更應該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美景,因為我們珍愛海洋,所以已經不用擔心墾丁核三廠的溫排水會造成珊瑚白化,出海口也已經有美麗的生態可以欣賞。所以我也相信,在台灣人的努力之下,藻礁生態與三接不會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題,非核、減煤、護藻礁會是不論政府或人民都擁有的立場與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