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屏息潛入,讓海洋自由呼吸 —— GARMIN海洋重生淨海行動
海洋之中,有令人屏息的美,同時也有讓人心疼的真實。每當遇見這些不屬於海洋的東西,在能力所及之下,我們能輕易撿拾上岸,但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究竟還有多少不屬於海洋的廢棄物呢?
這一次,我們與GARMIN一起開啟海洋重生的旅程。
海洋之中,有令人屏息的美,同時也有讓人心疼的真實。每當遇見這些不屬於海洋的東西,在能力所及之下,我們能輕易撿拾上岸,但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究竟還有多少不屬於海洋的廢棄物呢?
這一次,我們與GARMIN一起開啟海洋重生的旅程。
儘管在同一天的反禁藥檢測中,這兩位克羅埃西亞運動員的結果為陰性,但社群媒體上仍對據稱在其行李中發現的物質進行討論,包括:世界反禁藥組織 (WADA) 禁用的呋塞米 (furosemide)、Vertical Blue 禁用的苯二氮平類藥物,以及西地那非 (sildenafil)。討論重點集中於這些物質是否可被視為提升自由潛水表現的藥物。
對於在 Vertical Blue 2023 比賽中選手行李中發現的爭議藥物進行深入探討,凸顯了在藥物使用與自由潛水表現之間缺乏明確且基於證據的指導方針。
在 2023 年的 Vertical Blue 中,受到關注的並不僅僅是 Maricic 和 Klovar。美國自由潛水運動員 Tory George 也於 7 月 4 日晚上接受了藥檢。雖然他當時對此事保持相對沉默,但如今他已同意向公眾分享自己的經歷及後續發展。
VB2023行李搜查事件,延伸至自由潛水競賽對於禁藥管理的討論、各組織的禁藥內容調整,並帶動自由潛水社群深入探討賽事的禁藥議題與知識更新,進而改進賽事管理規範
台灣歷史上最大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在 2014 年 10 月 10 日於澎湖海域觸礁後沉沒。事件倖存者的聲音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由中研院環變中心研究助理徐開炫,分享船難現場的回憶,帶各位回到那個夜黑風高的颱風夜。
一頭不幸擱淺於臺灣東岸的藍鯨寶寶,如今以全新的骨骼標本樣貌重生,成為全台第一座藍鯨標本。牠以躬身下潛之姿凍結於這個時空,留存於我們眼中,牠的經歷卻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是一起意外導致他的死亡,並且與人類製造的海廢、環境浩劫息息相關。
時至今日,台灣的自由潛水產業已經是整個世界無法忽視的一個龐大存在,休閒與競技自由潛水更是發展的如日中天,擁有全世界最高密度的自由潛水族群。
《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史》將著重於自由潛水各項指標性事件從無到有的過程,透過官方紀錄及當事人訪談來還原當事件發生時的時空背景及故事並留下文字紀錄。
交通部觀光署在1/3預告了「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次修正主要是將自由潛水寫入條文並且增訂相關規範。這個草案若上路對於自潛族群是直接影響,這邊就替大家整理了草案懶人包與衍伸問題探討。
其實我對漁獵並不陌生,2013年開啟我學自由潛水的契機就是要拍攝蘭嶼漁獵文化。但即使這些年來認識許多漁獵好手,也做過魚槍的報導,但我一直沒有對於拿起魚槍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