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研五號
出航前合影(由左至右:作者徐開炫、許博士助理、許世傑博士、許博士助理陳馥韻、陽明大學學生、陽明大學助理)

海研五號沉沒【十年後的十月十號】

前言-海研五號最後一晚

台灣歷史上最大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在 2014 年 10 月 10 日於澎湖海域觸礁後沉沒,造成兩名研究人員不幸罹難,少見的研究船船難受到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事件倖存者的聲音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女子的海邀請到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徐開炫,分享船難現場的回憶,帶各位回到那個夜黑風高的颱風夜。

當時的他,身為研究助理會到各地架設空氣品質採樣儀器,監測各地的空氣污染狀況。從當時到現在,他都同時斜槓「馬戲表演者」,扮演帶給大家歡笑的瑪莉歐(Mario Game Time)。在街頭表演著結合魔術、雜耍的肢體喜劇超過10年。「我一定要活著 做我最喜歡的事情」,這是他活下來最大的體悟。

每個台灣人都有機會搭船去探索更遼闊的世界,希望海研五號的故事讓更多人能了解海洋研究的艱辛、海洋環境的多變,並更重視海上安全。

徐開炫

海研五號事件簡介

【海研五號】當年的ORV1416航次,受海鷗、鳳凰二個颱風影響,曾二度出海又返港避颱,10月9日由台南出航,執行環保署委托台灣海洋大學的「海域大氣粒狀污染物監測及傳輸模擬先導計劃」,前往澎湖、馬祖與彭佳嶼一帶,進行大氣粒狀污染物監測及數據搜集。
這一次的探測團隊由台灣海洋大學、中研院、陽明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國家實驗研究院之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颱洪中心所組成,共21人,另外還有海洋中心6人,船員18人,一共45人。

10月10日,同時遇到農曆九月十五的風暴潮、雙颱風,海研五號處於九級風浪中。同時,船長與大副未察澎湖群島之淺礁,未能保持安全距離使船隻觸礁,右舷傾斜船艙進水,最終棄船。整起事件導致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世傑博士,以及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怡君罹難。(參考資料:海研五號沉沒海事案海事評議書

【十年後的十月十號】

作者 徐開炫

文字記錄於 2014 與 2017。圖片為徐開炫提供,2014 少數上傳到雲端的備份。

2014/10/9 出發

在三天的儀器架設與校正後,海研五號研究船如預期於 10 月 9 日早上 9 點從台南安平港出發,打算在金門附近與臺灣海峽北側進行空氣污染觀測實驗。開船前,船長介紹船員、船艙、救生衣穿法以及遇到緊急情況時的警報聲種類。

當時因颱風外圍環流且適逢農曆九月十五,導致海況不佳。海研五號之噸位 (2700噸) 能夠承受當時的風浪,故在負責人與船長協議過後,照計畫進行觀測任務。船員們曾在更差的海象下工作,故在搖晃的環境下顯得游刃有餘,但對於鮮少出海的研究人員是件苦差事。

自啟航後,我與幾位研究同仁不斷的頭暈嘔吐,完全無法進食。工作時還必須憋著那積在喉頭的吐,盯著儀器或電腦,好幾次差點噴出來。

海研五號儀器
研究人員辛苦在海研五號甲板上架設的儀器

2014/10/10 返航

今日海況仍然不佳,雖然可繼續航行,但研究人員執行任務困難。故在幾位計劃負責人與船長再次討論,決定在 10/10 中午返航,先回到台南安平港休息,待海況穩定再出發。

似乎是習慣了船的搖晃,肚子開始覺得餓,於是到餐廳找吃的。可惜中餐時間已過,只剩下白飯和沒什麼料的香菇肉片湯。大廚見狀便端出雞腿和炒空心菜,要我多補充體力。飯後,我在船上的實驗室待命:讀書、做表演道具、和大家聊天。

學姊說晚上8、9點左右會到回台南安平港,問我要不要住在陸地上的旅館,由她來訂房。爾後我詢問船上人員目前情況,他們說目前順浪,船速 10-11 節。船身左右搖晃讓人頭暈,但一切算是平靜。

突然間
” 砰!砰!” 不尋常兩個聲響。

我與研究人員面面相覷,還開玩笑說
” 是不是撞到鯨魚了?”

30秒後,船長廣播:
” xx人員, 請馬上到控制室!”
口氣聽起來很緊張。

接著看到船員跑上跑下。

有位船員大喊
” 觸礁了!準備棄船!“

當下大家都愣住了…

棄船警報聲響起

船長廣播 “ 請各位船員及研究人員,回到房間拿救生衣,到甲板集合。我們準備棄船! “
之後便聽到 7 短 1 長的棄船警報聲。

我急忙回實驗室抓起包包往房間衝,學長們這兩天暈船在房間內休息,聽到廣播後也嚇傻了。
大家拿起衣櫃下層的救生衣便往甲板跑,途中船員盡責地指揮大家逃難的方向。

抵達後方甲板,大家慌張地穿起救生衣,船員清點人數。
學姊哭了,同行人員開始打電話給家人朋友。

船長說 ” 各位不要擔心, 水密門已關閉, 這艘船是不會沉的! “
這句話讓人安心不少。

我打電話給我老闆
” 陳博,我是開炫,我接下來要說的事情不是開玩笑 “

” 我們的船觸礁,準備要棄船。 “

” 但船長說船不會沉,所以不用擔心你的儀器。 “

” 我平安上岸後會再跟你聯絡!”

” …….. 好….我知道了… “
從口氣中得知老闆也嚇到了…

海研五號儀器
海研五號儀器
為抵抗風浪,研究船上的儀器都需要以螺絲或繩索固定

當時情況似乎還好,心情還算平靜,便發了第一則臉書動態。

時間大概是傍晚 5 點 10 分。

其中一位船上室友曾在海上救難隊服役,他開始跟我們說海上逃難的準則。

但我唯一記得的是

” 船沉時,要向外游 200 公尺,才不會被水流拉下去。”

他是這場浩劫的英雄。
因為在落海時,他奮力拉了 5 個人一起避難。
(在海上漂流等救援時,越多人一起。活著機率越大)

很快的,船失去電力。電燈都熄了。
船上配置的緊急逃生船也不明原因無法放下來。

海研五號救生筏
左上白色的為海研五號的救生筏

船長以及領隊許博士不斷聯絡請求外界支援。

當時以為會有直升機與救難船來接我們,所以不緊張。
只是一小時過去,仍沒有任何消息。

傍晚 6 點 15 分,船長指示我們到前面甲板集合等待救援。
此時天色漸暗,已經看不清楚同事的臉。

片刻後,看到遠處有燈光靠近。
是直升機!!

這時船員發射信號彈,一道紅光衝上天際。
但直升機沒有停留,只是確認我們的所在位置。

傍晚 6 點 30 分,“ 救難船來了!” 同事開心地大叫!
看到有艘船靠近,大家好開心,以為即將要獲救了。

但當時陣風達 10 -11等級(蒲福氏風級 10級風:暴風/狂風,非常巨浪,海面變成白茫茫,波濤沖擊。能見度下降)

風浪大,救難船沒辦法靠過來,只能期待直升機的救援。

又是一陣等待後,我們察覺船身開始傾斜 ,船員要我們走回後方甲板。但這時行走已經有些困難,部分區域需要手拉手才得以前進。

此時直升機來了
並放下繩索
但是吊籠居然斷了……
直升機吊掛失敗

當下沒想到
在船上救生艇放不下來、救難船無法靠近、直升機無法吊掛等情況下的
下一個選擇……
是跳海。

跳海的那一刻

很快的,海水開始湧上後方甲板。
船身向右後方傾斜,我們被迫移動到左側船身的第二層甲板。
20度,30度,40,50 … 船身越來越斜。

突然間,有位船員大吼:
” 快走阿!!”

站在離後甲板較近的人指示我們趕緊向上爬 ,因為海水快速的漫上來了!

” 有人落水了!”

我看到研究人員在大浪中載浮載沉

” 完了… 完了…” 我心想

大家開始慌張的往高處爬,幾位女生害怕的說:
” 我沒有力氣了… “
眾人拉著她們的手到更高的甲板,此時船身已經向後傾斜 60 度……。

” 待會喝到水先不要太緊張,起來後趕緊吸一口氣 ” 一位船員這麼說

彷彿在暗示待會要跳水了……

我看了手錶 晚間 7 點 43 分,拿起手機 po 完最後一篇 facebook 文。
內容是給自己打氣,請大家不要擔心,但當時的心境其實是給家人朋友的遺言。

站在搖晃凋零的船身,想想待會就要跳進漆黑的海水、跟海浪作對。
” 我能夠活著嗎?”
開始變得非常緊張
心跳超級快
大口大口地呼吸

褪去後背包,裡面有三台筆電、兩本筆記本,所有的觀測資料 、表演 idea,以及這幾年的點點滴滴。

在生死的關頭都不那麼重要了。

我拿起背包內袋的鑰匙,希望未來還有機會開家裡的門。
最後將背包放在甲板上。

海研五號筆電
褪去後背包,裡面有三台筆電、兩本筆記本,所有的觀測資料 、表演 idea,以及這幾年的點點滴滴

閉上雙眼,食指中指交疊放在額頭。
祈求在天上的家人,保佑我平安。

晚上 8 點,身旁有兩位女同學,以及幾位外籍船員。

” Sorry, do you have more light?” 我指著他們救生衣上的燈

” No…only one. “

心涼了一半(因為我救生衣上的燈在逃難過程中脫落了)

想著 ” 待會被尋獲的機率到底有多少…”

很快的,海水從右側漫過來。
第一次打過腳踝,鞋子全濕。
第二次打到小腿肚,海浪拉回去時已經感受到明顯拉力。

如果再不跳,第三次就要被海浪拉走了。

馬的…心跳好快好快。

這時聽到身旁有人說 ” 我要下去了,等一下一起!”
看他踏過欄杆,跳入水面。
我馬上跟上,但此時海水卻迅速淹沒欄杆、打到大腿,導致我向後退了一步,無法順利下水。

在海浪拉回去的當下,我順著拉力,抬高雙腳,踩在欄杆上、蹬入海中。

一入海,我的眼鏡就不見了。
在漆黑的海面上,600 度近視眼只剩下辨別顏色的功能。

看到不遠處有幾個白色亮點,便努力的游過去 抓到一個人。

“Let’s together! ” 我說道
“OK!” 一位男性回答

我們向外游了一點距離,轉頭瞥見即將沉沒的船,只剩下不到 10 公尺的船頭。

那時,陣陣女性的尖叫聲、呼救聲、哨子聲、風聲海浪聲,讓人極度不安,加上低溫的海水,我的身體開始發抖。

落海後保持冷靜

” Keep calm! Keep calm! (保持冷靜!)”
我的夥伴說道,應該是外籍船員。

” OK, I try! ” 我回答,但還是止不住發抖。
此時海浪來了,衝進我和夥伴的口。
接著是ㄧ陣猛咳,開始有 “我可能會死” 的念頭。

身體抖的更嚴重了,右腳還因此抽筋 。
這時大浪過來,整個蓋過頭,我跟夥伴被往海裡拉,眼前一片黑,完全沒有呼吸的空間。

“真的要死在這裡了嗎…?” 我忍不住想。

因為救生衣的浮力,我們再次浮出海面。吐了好幾口海水,喉嚨非常刺痛。

夥伴開始呼救
” Help! “
我也跟著他一起喊

漸漸地,我發現海浪淹過頭的頻率增加,喝到的海水越來越難吐出來。

然後開始打嗝、頭暈噁心、覺得冷,視力漸漸模糊,我們的呼救聲越來越小。

” 還有多少大浪會來?”
” 船什麼時候過來救我?”
” 我的體力能撐到何時?”

“是不是真的要死了?”

好多未知數,給心理帶來無限恐懼。
人將要死時,似乎真的會有跑馬燈。
當時腦中閃過了幾個畫面

  1. 曾經答應某位過世的家人,會好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想不到這麼快就要見面了
  2. 穿著瑪莉歐服裝表演
  3. 家人又要難過了

抓住那一絲的希望

” Talk to me! Talk to me! ” 夥伴見我已經沒在呼救,給予我鼓勵。

“OK! ” 我回答他。

在大浪中沉浮的 100 分鐘,有夥伴的支持,讓我得以撐過生死關頭。
很感謝他。

終於,終於,
我看見有個大的亮點靠近。

” 請各位不要緊張,保留體力,我們將馬上給予救援! ” 一艘救難船的廣播這麼說著。

幾分鐘後,救難人員拋下救生圈,我們用剩餘不多的力氣划過去。

當我抓到救生圈時,我真以為獲救了,沒想到是另一段辛苦的開始。

救難人員奮力拉救生圈,讓我們靠近船身,越是靠近,海浪的起伏越大。
當我摸到船身時,海浪起伏程度已經有一層樓高。

我抓住救難人員拋下的繩圈,他們大聲的指示我該怎麼做。
但海浪瞬間上升,覆蓋住整個頭部,根本聽不到他們說什麼。

接著海浪又快速下降,用力的將我往海裡拉,這樣起伏一次、兩次,原本抓緊的繩圈,就這樣輕易的鬆開了…。

於是我又再度落海。

那時好慌,雙手不停揮動,希望能抓住個什麼。
幸好再次抓到救生圈。

浮到水面後,
彷彿聽到 “ 把繩圈套在腋下 ” 這個指示。

救難人員拋下繩圈,我放開救生圈,嘗試將繩圈套入腋下。
但海浪起起伏伏一再把我往海裡拉,也嗆了好幾口海水。

大風大浪加上視線模糊,繩圈一直套不進去,讓我好緊張。

最後發現是救生衣太大件,繩圈太小,很難套進身體。

此時雙手無力,於是我又再次落海…

” 我到底該怎麼辦 ? “
” 救難人員有意會到繩圈太小的問題嗎?”

總不能脫掉救生衣吧…

” 為什麼套不進?為什麼套不進?”

好無助,也好想哭。

感覺自己快沒力氣了,我必須冷靜、在下一次成功。

” 希望是最後一次 “

繩圈穿過右手腋下,縮起肩膀、雙手調整救生衣位置。

頭向右擺穿入繩圈,右手撐開繩圈讓左手也進去,終於是成功了…。

在成功的當下,
手腕上的佛珠也掉進海裡。
(冥冥之中真有神明保佑吧)

“ 好!拉!”
救難人員開始把我往上拉,
不知為何,我竟然是頭下腳上的姿勢。

海水直接倒灌入口鼻,喉嚨鼻腔嗆得好痛。

救難人員繼續往上拉,
在接近甲板高度時,
救難大哥說 ” 把手給我!”

當時以倒吊的方式,伸出右手。

但距離太遠,勾不到救難大哥的手,
腹部好痠痛,
海水再次打上來。

鼻腔進水,讓我咳得好慘。
但離獲救真的就差一步了…

” 再試一次、再試一次就好。”

很幸運的,沒有海浪的攻擊,
讓我吸飽氣,挺起腰身,伸長手嘗試抓住救難大哥。

終於,我握到大哥溫暖的手。

這是重生的溫度。

爬上救難船的甲板

我全身癱軟的趴在甲板上,用力喘氣,腦子一片空白。
只感覺右腳抽筋的疼痛,接著開始發抖。

救難人員扶我進船艙,給予毛毯和礦泉水。

一位海洋大學的學生,向我比個讚。

能活下來,一萬個讚都不夠。

接下來的半小時,我躲在毛毯裡,
咬緊牙關的,大哭了五次。

心中不斷地默念
“ 活著真好 活著真好…..”

“ 我一定要活著 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 我一定要活著 做我最喜歡的事情”


活著真好,我要活著做我最喜歡的事

如今,十年過去。
那晚的經歷給了我一輩子對海浪的恐懼,卻也給予我一生追求所愛之物的無限動力。

謝謝上天讓我活著,也謝謝那個努力不懈的自己。活著真的很好,我要繼續活著做我最喜歡的事。









延伸閱讀

那次讓我差點致死的淺水昏迷:自由潛水BO奇幻之旅

2020年11月Dahab藍洞的事故報告

【台灣沉船機密檔案-上】澎湖群島


您可能會想看

Facebook

Instagram

合作夥伴

Instagram

只有 WordPress 網站管理員能看到這項錯誤訊息

Error: No feed found.

Please go to the Instagram Feed settings page to create a feed.

Facebook

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