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遠從極地海域遷徙而來的海洋旅者,與大翅鯨相遇在沖繩 – 上篇

三月的尾聲,想起當時冬季來到沖繩育幼的大翅鯨,前些日子啟程返回極區海域覓食場的牠們,一切還順利嗎?

其中有兩隻出生不久,時常與我們玩耍的可愛大翅鯨寶寶,「ホワイトネイル(White Nail)」和「テブクロ(Tebukuro)」,不曉得學好換氣與游動了嗎?

是否早已跟隨媽媽開啟長途跋涉之旅了呢?

愛玩耍的大翅鯨寶寶
名為 ホワイトネイル(White Nail) 的大翅鯨寶寶,出生不久在學習躬身、翻身、游動、換氣,很是調皮
(攝影/ 陳書萱 Vanessa)

近乎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在沖繩自由潛水旅行與鯨共游,期間遇上許多大翅鯨,每一隻的性格都不同,有些鯨充滿野性且怕生,一接近牠們,便加速離去只留下一閃而過的尾鰭;有些似乎是對人好奇或者想試探,會徘徊在我們船邊;有些則是把海洋當作舞台,喜歡跳躍、翻轉,讓我們幸運地觀賞震撼的鯨躍、胸鰭拍擊、絢麗的擺尾;最幸運的,莫過於遇上愛玩的鯨魚寶寶,毫不怯場地在我們身邊游動玩耍。

優雅的母子鯨
優雅的母子鯨(攝影/ 陳書萱 Vanessa)

一直以來想在海洋之中尋找野生動物,仰賴最多的其實是運氣,很多畫面不是100%所能目擊,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機會與幸運。

難能可貴的是在與台灣相距不遠的沖繩,是大翅鯨每年冬季洄游的理想地,在這片海裡能遇見大翅鯨母子,或是守在母子鯨身旁的護衛鯨,見證每年一次的遷徙。

護衛鯨(Escort) – 是指在繁殖期時,伴游於母鯨周邊等待新交配機會的公鯨。有時母鯨哺乳、育幼時,周遭會出現不只一隻的護衛鯨伴隨在側,護衛鯨彼此會競爭、展現,以獲得母鯨的青睞。母鯨魚如果懷孕,需等到隔年的繁殖期才會生下幼鯨,通常母子鯨身邊的護衛鯨,很大的機率不是現任寶寶的爸爸。

母子鯨游走後,潛在深處的護衛鯨也慢慢上浮

大翅鯨洄游

每年的十二月下旬至三月,是大翅鯨(日語稱為:座頭鯨 / 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在沖繩短暫出沒的季節。二月多半是大翅鯨聚集沖繩海域的高峰期,三月則是大翅鯨陸續返回北方的月份。

這些溫柔的海洋主人,在世界各大洋都有牠們的蹤跡,每年會隨季性迴游,冬季時會從寒冷的水域遷移到溫暖的水域進行繁殖,遷徙路程長達25,000km。

以北半球為例,大翅鯨會在食物豐富的高緯度海域,例如阿拉斯加海域度過春季與夏季。秋季時則由極地海域出發,踏上長達數千公里的遷徙之旅,南下前往較溫暖的海域,例如墨西哥、夏威夷和沖繩,進行繁殖與育幼。

也因此我們能在沖繩本島西岸海域見到大翅鯨的蹤跡,一般來說,南至慶良間群島和那霸周邊的海域,北至伊江島海域,皆是大翅鯨經常出沒的地區。

大翅鯨小檔案

大翅鯨是一種常見於全球各大洋的鬚鯨,壽命可長達40至50年,母鯨約在五歲達到性成熟,公鯨則約七歲。主要以磷蝦和小魚為食,藉由一種稱為「泡網捕食法」的技巧來捕食。

成年的大翅鯨體長約12-16m,以其巨大的翅膀(胸鰭),以及能發出獨特複雜的歌聲而聞名。大翅鯨鳴叫的聲音可以在水下傳播極遠,用於吸引配偶,也是鯨魚間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有趣的是牠們的歌聲在每個繁殖季節會有所改變,也能傳承。

雖然我們曾聽過數次的大翅鯨的歌聲,在今年很幸運地遇上令人無比震撼的一次鳴叫聲,那一次的大翅鯨母子在水下20-30m處,能清楚聽到大翅鯨發出數個高頻與低頻聲音,似乎是成年大翅鯨與寶寶正在對話。

當時漂浮在海面的我們,直接透過海水感受到低頻聲波的震動!牠們的聲音藉由海水傳導到全身,彷彿電流流過全身般的令人震懾。

看不見母子鯨潛在深處(1’13″有身影一閃而過),聲音卻非常震撼

跋涉千里來到沖繩繁衍下一代

繁殖行為 – 大翅鯨的繁殖季節主要在冬季。此時,公鯨會通過歌唱來吸引母鯨,並可能與其他公鯨競爭以贏得配偶。

孕期和分娩 – 一旦受孕成功,孕期通常為11至12個月。母鯨會在隔年的繁殖季節到來之前,回到溫暖的水域準備分娩。分娩過程相當迅速,新生鯨魚在剛出生的幾分鐘內,會被母鯨推至水面開始第一次的呼吸。

育幼過程 – 新生的鯨魚寶寶依賴母鯨的哺乳,這一階段大約持續一年左右。這段時間內,母鯨會產生營養豐富的乳汁,幫助幼鯨快速成長。大翅鯨的乳汁含有高比例的脂肪,助於幼鯨快速積累必要的脂肪層,用以應對未來極地海域的寒冷環境。

此外,幼鯨必須學習換氣、游泳、翻身、鯨躍,甚至是社交等生存技能,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母鯨與幼鯨緊密相伴,這種親密的母子關係對幼鯨的成長至關重要,母鯨會極力保護幼鯨受捕食者如鯊魚、虎鯨等的攻擊。

恰好今年我們在當地聽聞日本朋友轉述,其中有一隻大翅鯨寶寶來不及成長,就被錘頭鯊獵食,僅留下孤單的母鯨在汪洋之中。更深刻的體會自然界的弱肉強食物競天擇,也理解大翅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難關,直到牠們足夠強大。

大翅鯨母子
上浮準備換氣的大翅鯨寶寶(攝影/ 陳書萱 Vanessa)

沖繩大翅鯨共游發展

自文獻記載以來,大翅鯨洄游至沖繩已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來到沖繩的大翅鯨,有著重要的使命,鯨魚媽媽要在短短幾個月內教會新生寶寶許多生存技能,寶寶才有可能在返回極區海域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存活下來。

這獨特的遷徙習性,逐漸吸引學者與世界的目光,而促使觀鯨活動的興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別以往的船上觀鯨,近年隨著自由潛水的興盛,開放下海浮潛觀賞大翅鯨的方式。

現今為了維護且不影響大翅鯨的生活環境,以及讓旅客留下難忘的海洋體驗,遵循不干擾鯨魚自然行為的原則,由當地鯨魚協會(簡稱鯨協)擬定一系列「與鯨共游的規範」,而這些規範和共識讓當地船家與業者能更有系統更有效地守護鯨魚的生活環境。

與鯨共游規範

  • 禁止下潛
    >>> 只能在水面進行浮潛,需遵循專業導潛的指示。
    >>> 下潛容易迷失方向與誤判深度,且難以遵守潛伴制度。一般來說鯨魚會潛在深處休息,若下潛技巧不佳也會驚擾鯨魚。
  • 禁止使用長蛙鞋(一般限制長度不可超過65cm)
    >>> 在水面觀察大翅鯨時,保持安靜且動作輕柔,水面踢蛙鞋不可產生水花。
    >>> 避免過長的蛙鞋踢到或干擾鯨魚休息,尤其是敏感的母鯨和其幼鯨,會對非自然環境產生的波動有所警戒。
  • 禁止使用延長自拍桿、閃燈
    >>> 攝影器材的使用也有限制,如相機不使用閃燈、自拍桿不能延伸。
    >>> 避免揮擊或戳到鯨魚。
  • 禁止觸摸大翅鯨或海洋動物
    >>> 與鯨魚需保持安全距離。
    >>> 保護鯨魚,也保護自身安全,即便是被鯨魚輕輕碰撞,也會有全身骨折的風險。
  • 遵循導潛與船長指示
    >>> 若海面上船數較多,船長之間會協調下水順序,並依據大翅鯨的行動路線來預測最佳的下水時機。
    >>> 避免下水人數過多,妨礙鯨魚游動。
  • 若遇到母子鯨,只能下水共游三次。若是船支跟隨母子鯨,不可跟隨超過1小時。
    >>> 目的是避免船隻打擾鯨魚過久,讓母子鯨能有足夠的育幼與休息時間。

以上是2025年當地的共識與規範,每年會隨著鯨魚狀態與習性逐年調整,讓規範更加完善。不久前沖繩北部已發出「北部禁止共游」的聲明。

合適的共游潛水裝備

由於大翅鯨共游是以船潛的方式進行,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影響,容易遇上風大、浪大的情況,同時船在行駛時產生的風也是偏寒冷喔,水溫約莫22度上下,因此防風要做足,身體保暖也很重要。這邊提供參加者一些裝備建議:

  • 潛水外套 / 潛水斗篷
    >>> 具備防風功能較佳,也可以多準備一件可耐大風不易破的雨衣,疊穿在潛水外套裡,能加強防風功能(下過海後會全身濕透,在船上吹風會非常冷)。
  • 毛巾衣
    >>> 可作為保暖毯使用,但毛巾衣如果濕掉吹風一樣會很冷,建議還是要攜帶潛水外套喔
  • 保暖防寒衣
    >>> 建議厚度3mm的防寒衣
  • 防寒背心
    >>> 可穿在防寒衣內,讓核心部位多層保暖,體感會溫暖許多!
  • 面鏡&呼吸管
  • 長度65cm以內的短蛙鞋
    >>> 長度依船家規定,碳纖/玻纖/橡膠材質皆可
  • 防水包
    >>> 可以裝乾燥的衣物與糧食
  • 保溫瓶
    >>> 可攜帶熱飲上船喝
  • 暈船藥
    >>> 會長達數小時在船上尋找鯨魚
潛水外套與潛水斗篷
抵擋沖繩寒風的 TRUDIVE 潛水外套與斗篷(解救了不少冷到無法動彈的團員!)

汪洋大海中尋找大翅鯨蹤跡

那我們如何在汪洋之中尋找大翅鯨身影?
其實就是用最單純的肉眼觀察法,搜尋鯨魚的「噴氣」、「鯨躍」、「尾鰭」等。

由於大翅鯨需要換氣,可以在風平浪靜的時候,看見牠們浮上水面噴氣的瞬間,一束束水氣會從海平面上冒出,從大翅鯨氣孔噴出的熱氣會凝結成水霧,水氣可以達3m高。發現噴氣的所在地後,我們會持續關注下一次的噴氣,觀察大翅鯨移動的速度與距離,等待可下海共游的時機。

天氣好時,可以看到明顯的水面噴氣

不過…大翅鯨換氣的頻率不等,成年大翅鯨閉氣可長達40分鐘,幼鯨則是每隔3到5分鐘需浮出水面換氣。因此若在海上發現母子鯨,有較高的機率可以持續追蹤牠們的行徑方向,或是與牠們並行(船身需與鯨魚保持一定的距離),只要大翅鯨不立即躬身下潛,都有機會在水面近距離觀賞大翅鯨。

這是喜歡在媽媽嘴巴下撒嬌的大翅鯨寶寶 ,小名:ホワイトネイル(White Nail)

另外大翅鯨也會為了清除寄生在身上的藤壺、進行溝通或單純玩耍,而出現跳躍、拍打尾鰭和胸鰭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們追蹤大翅鯨身影的依據!

至於不使用高科儀器如聲納、聲波來找鯨魚,其實是有理由的,因為鯨魚會高度依賴聽覺來導航、覓食、溝通和避免掠食者,人類活動產生的噪音污染,反而會對鯨魚造成威脅。

強烈的人造聲波,或是軍事用途的聲納,也許會干擾鯨魚使用回聲定位導航和探測食物,導致鯨魚難以找到食物或是避不開障礙物。更可能直接對鯨魚的聽力器官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損傷,影響生存、溝通或繁殖能力。也容易導致鯨魚改變原本的自然行為模式,例如改變潛水深度或遷徙路徑,有時會造成鯨魚暴露於更大的風險中。

因此,在沖繩我們都是透過雙眼搜尋鯨魚,雖然是簡單原始的方式,卻很有樂趣,當自己與團員們發現鯨魚蹤跡時,也會更加驚喜!

大翅鯨寶寶
這隻名為 ホワイトネイル(White Nail) 的大翅鯨寶寶,眼神是否神似火影忍者卡卡西?
(攝影/ 陳書萱 Vanessa)

關於更多的大翅鯨共游實況,後續會於「遠從極地海域遷徙而來的海洋旅者,與大翅鯨相遇在沖繩 – 下篇」,分享今年沖繩大翅鯨的觀察、適合下水共游的時機,以及兩隻頑皮寶寶「ホワイトネイル(White Nail)」和「テブクロ(Tebukuro)」的小故事!

想參與大翅鯨共游,可以關注「女子的海沖繩大翅鯨共游之旅」,未來會有2026年的消息。

看鏡頭的大翅鯨寶寶
總是看向鏡頭的大翅鯨寶寶(攝影/ 陳書萱 Vanessa)


陳書萱 Vanessa
陳書萱 Vanessa

總想著浪跡天涯,闖蕩於 海平面之上 與 海平面之下。

始終相信,眼睛是快門,記憶是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