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鯨豚協會專訪|募資興建海洋保育類救援中心
自從學了自由潛水、在海裡跟海龜與海豚共游後,每當看見海洋生物擱淺的新聞,心裡都會揪一下,暗暗祈禱希望牠能順利挺過難關。而背後一直默默付出的團隊之一,就是在台灣已經努力了25個年頭的中華鯨豚協會。為了走得更穩定、更遠,協會也需要民眾的力量,去照護更多海洋生物挺過難關。
這次來到中華鯨豚協會正在募資建置中的綜合救援中心,見到被協會夥伴們稱為「高個」的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 曾鉦琮,我忍不住有好多問題想了解:一開始創立中華鯨豚協會的契機是什麼?除了鯨豚之外,為什麼會開始救援受傷跟擱淺的海龜?以及如果我們在海邊看到受傷的鯨豚、海龜,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

因救援擱淺鯨豚而加入協會的陳毓蓉獸醫師,帶我們近距離觀察收容中的海龜,從新竹來的小新、被民眾私養而成為證物的查緝龜、全身被網具割傷的傷痕龜…,說著他們如何被救援的故事。收容保育類海洋生物需要的空間大、海水與醫療資源不易取得、北部的海龜救援任務主要由中華鯨豚協會負責,除了政府已挹注的補助,更需要大家的善良與行動,給第一線付出的人員,與即使痛苦也不放棄生存希望的鯨豚與海龜,最實際的支持。
鯨豚小知識 – 救援篇
- 鯨豚若是在岩岸擱淺,容易遇到滾浪、掙扎受傷、難以搬運等因素,存活率比較低
- 擱淺的鯨豚可能因為肺部受損或身體太過虛弱,無法維持浮力,必須靠志工保定
- 鯨豚很難做外部手術,因為皮膚張力過大,又要一直泡在海水中
- 海豚大約有6歲小孩智商,很快就會理解人類的救援行為,會記得什麼時候吃飯
- 曾有被軍事演習或漁業活動驚嚇,從深處衝上水面的海豚,解剖發現全身都是明顯氣泡,確認死因是潛水伕病
- 台灣救援的活體鯨豚大部分都是齒鯨,極少遇到鬚鯨
- 鬚鯨救援非常困難,國外案例多以鬚鯨安樂死、減少痛苦的研究為主
- 建議在身體下方鋪軟墊,讓鯨豚比較舒適,最常使用都是熱心的海巡提供床單(感謝海巡!)

黑暗掀開的第一章 照進了鯨豚的曙光
「救援,是為了有一天不再需要救援行動。」曾鉦琮說,這條路即使漫長又看不見盡頭,但有更多人支持就能勇敢邁進。中華鯨豚協會創立的契機,要從1990年澎湖沙港的「殺豚事件」開始講起。百年來,當地村莊每年冬天會用傳統的「驅趕漁法」,合力捕捉數百隻過境的鯨豚,作為蛋白質來源。
而這樣大數量屠殺/活捉鯨豚的事件,在1990年被國際海洋保護組織EarthTrust(相信地球)拍攝記錄,並從美國新聞放送到全世界。雖然除了沙港,當時全台有許多捕鯨活動,但血腥渲染這次的殺豚事件,也發現海豚被販售到海洋公園,外國記者以「殺港」去描述離島的這個小村落,輿論就此沸騰。
掀開黑暗後,受到國際輿論的影響,當年8月政府決定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將「鯨目」內所有鯨魚和海豚納入保育類,也中止了國內的捕鯨活動。1994年起,政府請台灣大學的周蓮香教授開始著手鯨豚研究,並開啟了擱淺鯨豚的救援。從此開始,逐漸累積的觀測數據,才知道我們附近的鯨豚數量與種類很多,在台灣海域可看見全球三分之一的鯨豚物種!
但需要救援的擱淺鯨豚,範圍橫跨全台灣海岸與離島,台大鯨豚研究室的量能有限,「救援與教育任務」需要更專業的團體來負責。從1997年起,周蓮香老師在中華民國自然保育協會內成立鯨豚小組,擴大成為鯨豚委員會,最終在1998年獨立為「中華鯨豚協會」,由周老師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領導救援、推廣與保育的任務。累積25年的經驗,中華鯨豚協會執行超過上千件海洋生物救援任務、成功野放鯨豚,並持續帶民眾認識這片海洋與棲息在裡面的生物。
鯨豚小知識 – 生活篇
- 鯨豚無法排鹽,在海中吃一隻魚或透抽,就像喝了一大口水,是他們的水分來源。所以救援時,工作人員要直接餵食清水到口中
- 鯨豚的浮力,也是透過調整呼吸系統的空氣量,來達到中性浮力
- 鯨豚的呼吸孔就像我們的口鼻,如果吸到海水,容易罹患吸入性肺炎
- 鯨豚的尾鰭是由脊椎尾段演化而成,後肢已經消失(千萬不能用力拉,很容易造成大血管出血)
- 齒鯨有胸骨,在岸上可支撐大約1-2小時;鬚鯨沒有胸骨、體重也更重,因此在岸上對肺臟的壓迫很大
- 臺灣海域可見的鯨豚種類豐富,有觀測紀錄的鯨豚種類約30種,大約是全球三分之一
- 鯨豚為高度洄游物種,但可能因為生態或人為環境改變,而不再出現
海龜救援任務 建站刻不容緩
秘書長曾鉦琮從志工開始投入中華鯨豚協會,因為解剖喙鯨的機緣開始認識海洋,接著在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的海龜研究室取得碩士學歷。服完兵役後,2018年再度回到中華鯨豚協會,有些合作單位就開始詢問:鯨豚協會能否也協助救援海龜?
同年,海洋保育署成立,開始推動地方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執行救援任務,不能只仰賴NGO的努力。然而,地方政府不一定擁有相關專業與人力去處理此業務。由台中市政府開始編列隔年補助款經費,希望請一直以來合作救援鯨豚的中華鯨豚協會,也能協助救援擱淺海龜。一開始,基於研究倫理與尊重專業,中華鯨豚協會以第一線的海龜擱淺緊急處置為主,如果有醫療需求,就會後送至程一駿教授負責的海龜研究室,接手醫療照護。
從此開始,桃園市政府也提出海龜救援的需求,逐漸新增澎湖、金門、馬祖等地方政府的計畫加入。雖然政府資源能支應海龜一部分的醫療照護、生活維持需求,但協會的空間與醫療資源也到達緊繃。大部分的海龜救援單位都沒有完整醫療系統,需要專業醫療檢驗時,只能跟獸醫診所合作,卻曾在接到緊急救援任務,遇到診所假日休診,深怕延誤黃金救援時程。而在2022年海龜研究室公告暫停收治傷病海龜後,北部救援與醫療的雙重任務都集中到了中華鯨豚協會。
協會明年度預計收容 13 隻北部的傷病海龜,其中照護中的綠蠵龜、欖蠵龜、玳瑁有 7 隻已獲得政府支持,其餘 6 隻海龜的醫療照護等開銷,希望能邀請民眾支持救援活動,才開始了這次在挖貝上的「搶救海洋保育類動物集資計畫」。

「不能等募資完成,才開始救援海龜啊!」曾鉦琮說到,在完成大部分硬體設施的綜合救援中心,除了有水池、海水循環機、醫療室、準備室、辦公室等主體結構物,也發現傷病海龜需要確保水池的水溫穩定,而新增了冷水機的需求。
過去在任務型的八斗子岸置中心,工作人員們常救援鯨豚一整晚幾乎沒睡,接著隔天一早開車到獸醫院送血檢,其實承擔很大的安全風險。「別再說要後送到海生館了,那對北部的海洋生物跟人來說都是折磨!」,曾鉦琮強調「將醫療系統與人員固定在一處,才能給動物跟人最好的救護環境。」建置顯微鏡、血漿生化儀等鑑驗儀器,讓海洋生物的醫療系統更完整,工作人員也更安全。
遇見擱淺鯨豚或海龜 118通報海保救援網
「過往也發生過,有些民眾不清楚怎麼處理擱淺的鯨豚跟海龜,而有把鯨豚推回去海裡,一天內又重複擱淺的事件。從這邊就能看見,我們對海洋生物不夠了解。」陳毓蓉說到。擱淺鯨豚與海龜,通常會被區分為死亡與活體兩種,死亡個體會依腐爛狀況,決定就地掩埋或帶回製作為研究標本。而活體狀況較為複雜,大部分擱淺的海洋生物都是因為身體外部或內部已經有狀況,才會擱淺,推回海中很快又會在附近海岸發現牠。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救援,是最近剛截肢的欖蠵龜「蠵望」,被漁船發現5公分的小塑膠圈圈住右前肢壞死,而帶回救治。短短數週的時間就讓他的前肢進入三級擱淺程度,清創後必須強制截肢。(註:一般的擱淺分級中,活體是第一級,死亡腐爛為第五級。)在復健池內,牠還在練習適應只有左前肢的狀態下,如何在大海中游泳活下去,野放之路還需要持續照護。

那在小琉球與屏東恆春、墾丁等海域潛水時,有時看見悠哉飛翔的海龜,有時也會遇見海龜上岸,那究竟牠是上岸尋找產卵地,還是擱淺呢?「首先,可以觀察他的呼吸與活力是否異常?正常海龜的背甲有固定清潔,應該會很乾淨,如果附了許多海藻跟藤壺,就有機會是傷病龜。」陳毓蓉說。身為機會主義者的海龜,可能海中看到什麼都會「吃吃看」,很容易誤食人為垃圾,而越來越多受困漁網、誤捕混獲、被螺旋槳切割傷的海龜,也讓人們看見:人為因素逐漸成為海龜擱淺的主因。

海龜小知識
- 可以透過觀察「側盾片」數量與形狀,分辨海龜的種類(除了革龜是革質外皮)
- 全世界有7種海龜,目前在臺灣海域可見到玳瑁、綠蠵龜、欖蠵龜、赤蠵龜、革龜5種海龜
- 雖然都是雜食性,不同種類的海龜位於食性光譜不同位置,例如綠蠵龜主要吃海藻,欖蠵龜則更適合吃甲殼類、魚類。救援初期,協會會先以動物蛋白質等來餵食海龜,快速補充營養
- 雖然海龜的背甲跟腹甲很硬,但是可以在手術後固定、癒合
- 海龜的肺在背部,所以被螺旋槳打到很可能會傷及肺臟,導致感染
- 健康的海龜喜歡在清潔站刷背,維持背甲的乾淨
- 在世界上,部分地區依然有捕獵海龜的習俗,例如日本的小笠原群島,島上海龜的捕獵與保育共存
- 陳獸醫師在協會曾解剖過的革龜,光背甲就長達160公分!
- 交配時,公海龜會用前肢上的指甲扣住母龜,所以可以觀察指甲判斷公母
- 海龜除了擱淺,也可能會因為產卵、曬太陽等原因上岸,請別推他回海裡喔

如果遇到擱淺的鯨豚或海龜,先冷靜觀察、緩慢靠近,第一時間撥打救援專線「118」,會由海保救援網通報適合的單位到現場協助救援。而等待救援團隊的期間,我們也可以透過「活體擱淺緊急處理」的「三要四不」原則來延長黃金救援時間、提高牠的生存機率。海龜比鯨豚更能承受陸上的氣候條件,可以依照相同原則緊急處理。
三要
- 要扶正
將鯨豚身體背朝上扶正、與海岸線垂直,並保持噴氣孔暢通。胸鰭妥善放置(可在鰭下方的沙灘挖洞),注意湧浪。 - 要保濕
在鯨豚身上澆乾淨海水,並在牠們身上覆蓋毛巾或床單(背鰭與尾鰭優先),避免皮膚乾燥。
在眼睛、呼吸孔周圍澆乾淨的海水或自來水時,也可用礦泉水、蒸餾水或生理食鹽水代替。 - 要記錄呼吸及心跳速率
可錄影5分鐘以上通報海保救援網,觀察呼吸孔的開合,記錄呼吸。通常海豚一分鐘可呼吸數次,但部分海豚呼吸次數很低,低到兩分鐘呼吸一次時,則可在呼吸孔澆水,可刺激呼吸。
鯨豚的心臟跟我們一樣,在左胸鰭前方腹側,心跳可以手或聽診器測量。建議每三十分鐘測量一次呼吸心跳。
四不
- 不要讓鯨豚受到風吹日曬。
- 不要站在距離鯨豚尾部和頭部太近的地方,以免被打到。
- 不可推拖拉扯鯨豚的胸鰭、尾鰭或頭部,亦不可以翻滾動物的身體。
- 不可喧嘩:避免碰觸鯨豚的身體,減少噪音,隔離群眾。

結語:讓台灣成為鯨豚與海龜的樂園
從沙港殺豚事件,到建置鯨豚海龜綜合救援中心,中華鯨豚協會的成員與志工不畏風雨,細心保護著這些脆弱的海洋生物。而除了救傷、復健等任務,協會也希望中心能擔任海洋教育、海洋政策推動的重要場域。政府跟社會大眾的支持,讓協會更有力量與勇氣去承接這些救援任務。
潛水員能做的,一直都遠遠多於在海裡跟海龜、海豚合照!現在只要你願意,就能透過「中華鯨豚協會|搶救海洋保育類動物集資計畫」(只到2023/08/31!)贊助綜合救援中心的建置行動。而在海岸跟海裡注意遇到的海龜跟鯨豚時,學習正確的擱淺處理原則「先撥打118、執行三要四不」,也能提升救援成功的機率。
最後,可以參加中華鯨豚協會舉辦的志工培訓,捲起衣袖、穿起青蛙裝,下水幫助受傷的鯨豚跟海龜。衷心期待,在未來的海洋我們還能遇見悠游的海龜、頑皮的海豚與優雅的鯨魚,健康而快樂的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