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在台灣的海,下台灣的一百」—專訪本土深度選手陳志璿

甫在四月十一號落幕的台灣盃深度賽,至2025已經是第五年舉辦。而今年的獨特之處是,終於有選手在台灣本土賽事締造了第一個百米深度官方紀錄(註:2022年黃華揚選手亦在台灣盃挑戰105米深度,唯因狀況不佳未能獲得有效成績)。而更特別的是,創造這個紀錄的人,更是一位堅持只在台灣海域作訓練的選手。喜愛自由潛水的大家並不會太陌生,他就是本名陳志璿,擁有一個獨特的外號——瘋狗

瘋狗陳志璿
2020,剛開始玩水兩年,去綠島遇到強流,D扣被拉成彎的

這個外表黑黑的、看來粗曠但笑容靦腆的大男孩,今年已是第四次參加台灣盃深度賽。一路以來,都穩居攀繩男子項目的第一名。深度紀錄也從第一年的85米,來到第四年的100米,創下了屬於台灣海域的自由潛水里程碑。

在台灣的海,下台灣的一百

自 2021 年起,每年三或四月,小琉球的海域就會迎來一場屬於台灣自由潛水圈的重要盛事——AIDA 台灣盃深度賽。這項賽事由經驗豐富的主辦團隊執行,但是,與菲律賓等著名深度賽舉辦地相比,台灣的海洋條件更多變,使參加台灣深度賽的選手需面臨更多挑戰。

瘋狗陳志璿
2025 台灣盃深度賽,準備倒數的志璿

「每年二三月的水溫22-23度,光是因為寒冷發抖,就是導致耗氧的不利因素。」志璿毫不諱言台灣海域的訓練難度,「再來是流況,當深度越深,強流對體能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要穩定下潛百米,除非有很理想的海況,不然就需要有更好的實力才能克服。」

但志璿真正想說的不只是訓練的辛苦,而是「在台灣下深度」這件事的意義。『為什麼在台灣下深度是這麼重要的事?』志璿回答:「每一年的台灣盃深度賽,我們經常關注的是新紀錄的創造,或是有哪些海外選手來參賽,卻很少留意到:本土選手如何在台灣完成深度訓練與成就。」

目前台灣選手達成百米紀錄的訓練路徑,大多數都發生在國外,卻幾乎沒有只在國內進行訓練並且突破百米深度的選手。「其實我並不排斥去國外訓練,或是向國外教練學習。只是我相信——台灣的海,一定可以!」

志璿認為台灣擁有頂尖的船潛訓練資源、成熟的賽事主辦經驗、優秀的裁判和戒護團隊等,台灣條件絕對不會輸給國外的訓練地點。「我也想告訴大家,台灣真的有很多非常厲害的教練,可以幫助大家完成下大深度的願望。」

受傷不斷,曾經是個不被看好的深度選手

談起當初為什麼會開始下深度?志璿坦言:「一開始,是為了被看見。」

作為教練,若是能在深度賽獲得名次,能力也自然也能被認可,並吸引更多學生的信任。然而,隨著深度的訓練增加,志璿除了發現自己的深度天賦,也發現他對深度的熱愛遠超過最初的目的,身體與意志帶領他到從未想像過的深度進行探索。

「瘋狗」這名號的來由,就是因為他曾連續幾天多次下潛小琉球的30米高級潛點——威尼斯沈船,不知疲倦的他,因此還獲稱「威尼斯船長」。

瘋狗陳志璿在小琉球威尼斯沈船
2021年,三天兩頭就跑去威尼斯沈船的瘋狗

但是,一開始志璿的深度推進也不是那麼順利,甚至有點不被看好。2022 年,志璿雖然已能觸及 85 米的深度,但擠壓傷幾乎成了訓練的日常(註:擠壓傷:是在大深度下,胸腔空間為負壓狀態,此時進行大動作時就可能造成肺部、氣管組織的撕扯與損傷)。

「那年我擠壓傷很嚴重,肺長時間積水也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很多人遇到我會開玩笑說:『欸,你是不是用四分之三個肺在下(深度)?你這樣不怕BO喔?』(註:BO:昏迷)

面對身邊的人語帶嘲諷的話語,志璿並不覺得難過或不爽,「我同意,這是個大問題,而且我篤定總有一天,我會解決它。」他說。

瘋狗陳志璿
2022年台灣盃深度賽,持續不斷的擠壓傷
台灣盃深度賽
台灣盃深度賽

於是,他開始認真鍛鍊平壓的基本功。了解下潛時使用了哪些肌群、優化進行Mouthfill後放置空氣的口腔位置等。今年,他更進一步調整了填氣時身體的姿勢。這些看似細碎的修正,終於讓他能夠無傷完成這次的百米下潛。(註:Mouthfill: 口腔填氣,是一種大深度的平壓技術

百米深度備賽計劃,陸地和深度訓練並重

講到今年備賽的特點,志璿大幅增加了陸地上的訓練量——有氧訓練的慢跑、單車;重量訓練——增加了臥推、單槓等,強化攀繩項目(FIM)所需的上肢肌力。此外,他向黃浦軍校Bugoss教練取經,學習Packing技術結合自由式游泳,讓肺活量從停滯許久的6.3公升,一口氣推升至7公升。(註:Packing:填塞空氣的技術

而在深度訓練方面,志璿今年也大膽嘗試了「不暖身下潛」。發現這個策略不僅大幅改善了氮醉的情形,整個下深度的過程意識更清醒,及時調整自由落體(freefall)的姿勢,讓整體效率大幅提升。

台灣盃深度賽
2025台灣盃深度賽

志璿坦言:「很多訓練方法都是邊嘗試邊調整,尤其受到身邊朋友啟發,開始一起練體能後,發現身體有很大的變化。真正開始下潛之後,也發現之前嘗試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不只出水後狀態更穩定,減少低氧的機率,連陸地上的恢復都變得更快了。」雖然這一年備賽下海經驗比過去少,但陸地上的訓練增加了,反而讓深度訓練變得更加游刃有餘。

從起初為了「被看見」的下潛,到如今能夠理性拆解每一個動作環節、穩定探索百米深海,志璿不只是推進了個人的深度數字,也一步步建立出屬於自己的深度哲學。

心懷重要之人的信念,重回百米之旅

談及那漫長的 3 分 48 秒百米下潛,志璿的心裡在想什麼呢?

「我上 AIDA3 的時候,教練阿古借我們一支錶,那支錶的紀錄是98米。當時,我潛水生涯中最重要的潛伴阿峰,在一起騎車時問我:『志璿,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刷掉那隻錶?』」

出發比賽那天,我心裡回答他:「就是今天。」

台灣自由潛水員
2020年,和阿峰在東北角83K和這些潛伴第一次見面

比賽當天,志璿早早將蛙鏡灌水,因為他不敢細看周遭的人的表情。「我知道,很多人在期待這一潛,他們都環繞在我旁邊——裁判、戒護、攝影、選手……我尤其在乎主辦團隊,每年他們都很用心舉辦這場比賽。每一年,我都是第一個OT,而我想要給大家振奮人心的第一個OT,今年這個感覺更加強烈。」(註:OT指Offical Top,選手比賽開始的官方時間。「第一個OT」是首位下潛者的比賽時間,通常也是此賽事最深的潛水挑戰

志璿說,這一潛,他擁有強大的信念——「下潛時,我想著以前所有一起玩水的潛伴,阿峰、老蕭、柏鋒、丁丁、Jack、李樂、綺綺、阿曄、阿信、阿龐、寶妮,還有一起訓練玩樂的阿文、柏鈞、宇芳、昱蓉,以及支持我的學生、所有戒護、所有裁判。我要帶著大家的期待完成這件事。」

在台灣的海 下台灣的一百米

「開始下潛,最初由於『不暖身策略』的不舒服感受依序而來,但過程卻不如以往的漫長」這一次,他進入到一個強大信念的心流狀態。「我第一次感覺到,手錶提示聲來的飛快,過了40米後,下潛反而變得很舒服,再來是60、70、80、90……一路來到100米。摘下 Tag 前我又推了一下平壓,當時心裡想的是:我又能下得更深了。拿到 Tag 後,心想應該沒問題了。」

「這天海況非常非常好,上升的速度很快,在50米遇到拿著水推的戒護,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成功了!」回憶當時激動的自己,幾乎無法記得上升到出水前的細節,但出水後,很順利地完成一切水面流程。
當下現場的所有人,恐怕都不會忘記志璿在完成水面流程,並拿出象徵成功Touch Down的Tag以後,所發出那振奮人心的吶喊。當裁判舉起象徵成功的白牌,全場人員潑水聲、歡呼聲瞬間湧現,志璿確確實實地完成了他對自己的承諾:「在台灣的海,下台灣的一百。」

賽後,所有人都沈浸在這個成就的餘韻之中,完成本項紀錄的志璿也笑笑道:「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很感動我完成了這件事。我很開心能給大家這個振奮人心的感受,這是我想做這件事的初衷之一。」

2025台灣盃深度賽
挑戰100米這天海況非常非常好
陳志璿完成FIM 100米成績
陳志璿達成100米獲白牌的瞬間

平壓能力,是下深度最重要的那把鑰匙

最後,提及給渴望探索深度的潛水員們的建議,志璿說道:「該具備的能力很多,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平壓能力』絕對是關鍵。」他也誠心建議,在把 Mouthfill 的基本功熟練以前,不要下超過35米的深度,可能因此建立不好的平壓習慣,而後續非常難以修正。

「賽後收到很多深度班課程的詢問,接下來會以教學為主。今年真的是經驗集大成,想要更有系統的編輯課程內容,教給有興趣的潛水員。」未來,志璿將轉變由選手身份成為帶隊教練,並花更多時間著墨在解決學生的深度問題和平壓教學。

陳志璿與他的學生
陳志璿除了是大深度選手以外,也是致力於平壓教學的資深教練

還會想要繼續下深度嗎?「前幾天看到台灣紀錄108米,亞洲紀錄111米,就覺得這兩個深度我應該到得了。所以,未來還是會繼續下深度的。」志璿說。

這次的台灣盃結束後,讓我們相信,台灣真的有許多優秀的潛水員。而志璿的成就確確實實證明了這一點。期待未來在台灣的這片海洋,我們能夠看見更多傑出的自由潛水員,創造出振奮人心的佳績。

採訪人員:陳昱蓉劉宇芳

撰稿人:劉宇芳


延伸閱讀:

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史

從60米到85米|黃華揚的菲律賓深度訓練筆記

【2025台灣盃深度賽】陳志璿締造自由潛水國內賽事一百米紀錄


編輯部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