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客服

巨口鯊嘴巴比例特大(資料來源:Tracking Sharks)

【巨口鯊事件系列報導之一】巨口鯊要禁捕了!你認識這隻溫柔緩慢的巨鯊嗎?

今年六月,連續六尾巨口鯊被捕,讓關注巨口鯊的動物社會研究會(後簡稱「動社」)痛批因政府的失職放任,使台灣成為巨口鯊墳場,在臉書上號召網民一起要求政府公告禁捕巨口鯊。此舉在海洋保育界與漁業界投下震撼彈,一時輿情譁然,正反立場各有支持者。七月初,動社發佈《巨口鯊科學研究彙整報告》,禁捕與否仍眾說紛云。一週後,動社與漁業署、海漁基金會與家樂福聯合召開記者會,與漁民簽署「巨口鯊保育及科學研究」合作協議。隔天,漁業署隨即宣佈預告禁捕巨口鯊。這場「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的變化讓許多人摸不著頭緒,轉眼間禁捕即將上路,本文將從世界上第一尾現身人世的巨口鯊說起,我們先認識認識再來談吧。

巨口鯊的歷史回顧

1976年11月15日上午10點,美國海軍水下中心的研究船「AFB-14」,在夏威夷歐胡島外海約165公尺深處,放置了兩個大型傘錨。當海軍將錨定拉回水面時,其中一個竟纏著一尾巨大的鯊魚,尤其牠咧開的大嘴讓所有人大吃一驚。船員馬上意識到這是隻特別的鯊魚,雖然又大又重(長4.46米、重750公斤),海軍仍費盡辛苦將牠拉上甲板,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他們判斷這是全新物種,很快進行保存與鑑定,學名取名為Megachasma pelagios,拉丁文意思是大洋裡的巨嘴。(參1)

夏威夷巨口鯊
1976年在夏威夷人類第一次目擊巨口鯊,定義為新物種(圖片來源:Charles Okamura,Honolulu Advertiser檀香山星廣報)

這是全世界第一筆目擊巨口鯊的官方紀錄。睽違八年之後,加州的大目流刺網抓到第二尾巨口鯊。此後,澳洲、日本、巴西、菲律賓等地陸續傳出目擊或漁捕巨口鯊的消息。2003年,台灣第一次登載巨口鯊被捕獲的官方紀錄,後來在2005年,一連在花蓮抓到了五尾巨口鯊(參2)。如今,距人類第一次紀錄到巨口鯊已近半世紀,全球236筆漁獲紀錄,其中,有152筆在台灣(參3)

巨口鯊小檔案

長得像巨大版的蝌蚪,尤其特大的嘴巴在上岸後,馬上成為牠的命名特徵。巨口鯊分佈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水域(不超過緯度36度),又以台灣、日本和菲律賓為熱點。IUCN上介紹巨口鯊的活動範圍,是5至1500公尺或更深。雌魚(3.41-7.1公尺)比雄魚(1.77-5.39公尺)大(參4),也比較重;雌魚約在五公尺達性成熟,雄魚則約四公尺。目前有觀察到性別分隔的現象,推測可能在非繁殖季時,雌魚覺得雄魚很煩,想避開騷擾。

巨口鯊嘴巴這麼大,吃些什麼,又怎麼吃呢?巨口鯊跟鯨鯊、象鮫(姥鯊)一樣,都是以浮游生物為主的濾食者。而且,巨口鯊和象鮫的羅倫氏壺腹是鯊魚界裡較少的,可能濾食派的比較不需要靠電覺來偵測獵物吧。巨口鯊主食是磷蝦,曾在胃內發現18000隻磷蝦,估計曾在海面附近的磷蝦團飽餐一頓(參5)。另外,巨口鯊的上顎有條明顯白帶,閉嘴時看不太到,但張嘴時很明顯,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在黑暗中用來吸引浮游生物的。

科學家對於巨口鯊怎麼吃,倒是有很多想像。象鮫的濾食(ram-filter feeding),是張大嘴邊游邊裝。而鯨鯊則是迅速張嘴盛水,用瞬間產生的壓力吸食(suction-filter feeding),但偶而也有濾食。最先發佈巨口鯊目擊報告的夏威夷水族館館長泰勒先生,認為巨口鯊是濾食;幾年後,另一個科學家則從外觀形態判斷是吸食。接著,日本科學家提出新觀點,不是濾食也不是吸食,而是像鬚鯨(例如大翅鯨)的一口吞型(Engulfment)(參6)。後來,另一日本研究者比較21種鯊魚的上顎形態,說巨口鯊上顎軟趴趴,可能沒辦法產生吸力;所以,可能還是濾食(參7)。結論是,最好現場看牠怎麼吃,好哦,是不是很幽默呢?

巨口鯊被形容是「慢吞吞的悠哉漫游」,簡單說牠游得有夠慢,比其他大型濾食性動物都還慢上許多。從形態學來看,巨口鯊的大胸鰭特別靈活與有彈性,能夠提高巨口鯊掌握上升的動能,可能比起其他胸鰭短的魚類,更能用胸鰭和尾鰭去控制身體穩定慢游,來捕食磷蝦團。

2020年於日本拍攝到的巨口鯊

目前還沒有任何地方有懷孕雌魚的紀錄,因此對於巨口鯊怎麼生殖,雖然有些假說和推測,不過都還沒得到證實。台灣在全世界可以說是最有潛力研究巨口鯊的地方,禁捕是不是能幫助族群保育,裨益未來的科學研究?我們在下篇仔細討論。


參考資料

  1. Taylor, L. R., L. J. V. Compagno and P. J. Struhsaker (1983). Megamouth—a new species, genus and family of Lamnoid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family Megachasmidae) from the Hawaiian Islands. Proc. Calif. Acad. Sci., 43(8): 87-110.
  2. Kazuhiro Nakaya (2008) Biology of the Megamouth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Lamniformes: Megachasmidae). Into the Unknown, Researching mysterious deep-sea animals, pp. 69-83.
  3.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20)不要讓物種滅絕:保護巨口鯊刻不容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4. Watanabe, Y.Y. & Papastamatiou, Y.P. 2019 Distribution, body size and biology of the megamouth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7. https://doi.org/10. 1111/jfb.14007
  5. Sawamoto, S., & Matsumoto, R. (2012). Stomach contents of a megamouth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from the Kuroshio extension: evidence for feeding on a euphausiid swarm. Plankton and Benthos Research, 7, 203–206.
  6. Nakaya, K., Matsumoto, R., & Suda, K. (2008). Feeding strategy of the megamouth shark Megachasma pelagios (Lamniformes: Megachasmidae).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73, 17–34.
  7. Tomita, T., Sato, K., Suda, K., Kawauchi, J., & Nakaya, K. (2011). Feeding of the megamouth shark (Pisces: Lamniformes: Megachasmidae) predicted by its hyoid arch: a biomechan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Morphology, 272, 513–524.

延伸閱讀

【巨口鯊事件系列報導之二】禁捕巨口鯊是保護牠,還是更難了解牠?

【巨口鯊事件系列報導之三】巨口鯊禁捕,我們一切祝福

您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