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客服

冬季蘭嶼

冬季的人之島─蘭嶼幾日隨筆

已經許久沒在冬季的時候,踏上蘭嶼。這次終於在過年前,安排出時間,和朋友Y兩人一起去一趟。

每當有人問我蘭嶼冬天可以去嗎?我總會跟他說,有機會一定要在冬季時去蘭嶼一趟,雖然冬季對外交通不穩定,但那時島上步調悠閒,沒有夏天的喧鬧,與你擦肩而過的騎士總是點頭微笑,可以感受到沒有遊客時,島民與土地共生的步調。

而Y立刻感受到了,在前座的他,騎沒幾趟路,立刻跟我分享路上居民總是跟他點頭微笑的新發現。

冬季人之島

關於一條魚

剛到島上,身體雖然有些疲憊,但仍是換上了裝備,在太陽下山前下水。第一個下水點選了龍門港,因為當地朋友H在那邊放了漁網,想說順便幫他看看漁網。他說常常會有牛港在漁網附近出沒,偷吃他網子上的漁獲,前一陣子也因此網到一條礁鯊。

下水後,發現水面到處都是水母、浮游生物,遮蔽了不少能見度,但也因此吸引許多魚群來覓食。水裡魚的密度,比夏天時高上不少,才游出去沒多久,就發現許多大物:竹梭、紅條、牛港、大花枝……以及一隻龍王鯛(蘇眉魚)。這隻龍王鯛是我去年就在這邊看過,一公尺上下的巨大體型,總是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觀察我們。這次下水看見牠依然安在,就像是看到一位老朋友一樣,覺得開心。

一起來的朋友Y,帶了魚槍下水。下水前,我問他有打算射什麼魚嗎?他說,不知道耶,看大海要給他什麼吧。下水後,雖然他錯失了紅條、花枝,也沒機會對牛港開槍,不過他最後帶了一隻大眼鯛上岸。

上岸後,看他雙手合十,向大海道了聲謝。或許是感謝大海賜予這一條魚,也可能是感謝大海給我們這段美好的下午時光。

冬季蘭嶼
蘭嶼打魚

晚上,我們便帶著這條大眼鯛,用路邊摘下的香蕉葉包住魚身,向在海邊生火的人借了火,把魚丟進火堆裡烤,作為晚餐。烤熟的魚肉帶著炭火的香氣,不需任何調味已相當鮮美。本來還擔心這一條魚兩人吃不完,但最後卻是吃得乾乾淨淨。

看著火堆,聽著浪潮聲,每當火快熄滅時,我就又去撿拾木頭加柴火,就是不捨得這火熄滅,結束回家。

冬季蘭嶼
冬季蘭嶼

關於白化的珊瑚

第二天,我們沿著紅頭溪步道,往出海口前進。走這條路徑雖然要多花些時間才能到潛點,但是沿途幽靜美麗,是我很喜歡走的一段。昨天一抵達蘭嶼,Y就跟我說這裡的人和土地的連結很深。他雖然也是住在一個小島,但是那裡的人與土地的連結並不深。Y這次來除了潛水放鬆外,也想找到蘭嶼姑婆芋,因此一直注意沿途的植物。雖然沒能找到蘭嶼姑婆芋,但看著Y不斷叫出植物的名字與特別之處,能這樣閱讀周遭的環境,實在是讓人羨慕不已。Y跟蘭嶼人,都是我覺得與土地連結很深的人類啊。

蘭嶼樹林

抵達出海口,潮水是意外的平靜。我們沿著岸邊往南游到四條溝再回到出海口,這片海域的珊瑚是蘭嶼密集度最高的點之一。繞完一圈,雖然沒有任何漁獲,但我心情是非常開心,因為我幾乎可以確定一件事,「珊瑚白化大都恢復了!」

去年夏天台灣各地都傳出珊瑚大量白化的危機,蘭嶼也不例外,原本彩色的珊瑚,不少一夜白化。那時候在這裡看到海面下白化的景象,實在是難過。但現在珊瑚已經恢復原本絢爛的色彩,不見白化的珊瑚。看來的確在水溫下降後,珊瑚就能恢復生機。不過危機雖然暫時解除,如果今年的海水溫度又像去年一樣異常高,恐怕大量白化又要再來一次。而每次白化,其實都有不少珊瑚在這過程中最後死亡,反反覆覆地出現,只會讓海底資源越來越匱乏。

蘭嶼珊瑚白化
2020年6月的出海口珊瑚白化情形
蘭嶼珊瑚
2021年的出海口的珊瑚已恢復生機
蘭嶼珊瑚
2021年出海口的絢麗珊瑚

關於那隻大龍蝦

三天裡的唯一一次夜潛決定去抓龍蝦,當地朋友H推薦了一個地方,說他已經好一陣子沒去那邊抓龍蝦,因此應該會有不少數量。H說的潛點,之前也帶我去過幾次,還算熟悉,便與Y決定去那逛逛。停好機車,準備走向海邊時,一位當地老人騎車經過,又繞回來。我向他點頭微笑,本以為要挨罵了,畢竟沒有當地人同行,可能會被視為侵犯他們的漁場。不過老人上下打量了我們一會後,可能發現只是外地人,而非別部落的人,便開口:

「你們……(嘟嘴抬頭示意)小心一點,XXX那邊魚很多,但水流強,不要游過去了。那個……(繼續嘟嘴抬頭),要小心喔~」

老人家不是說話支支嗚嗚,而是在他們的傳統上,出海抓魚都必須低調,不可宣揚,旁人也不可以詢問。不然被惡靈知道了,會來搗亂,影響漁獲。因此他想提醒我們小心安全,卻不能把夜潛抓魚這個字眼講出來。

感謝對方的關心,我們道了數聲謝,往海邊前進。蘭嶼的龍蝦數量已經比以前少很多,而且體型都偏小,我們是抱著飯後運動的心情下水,沒有特別期待收穫。

這個海岸有很多曲折的溝槽,正是龍蝦喜歡的地形,不過這晚湧浪偏大,被海浪拉來推去的,岸邊浪花不少,不利於抓東西。就在我們進入一個很深的溝槽時,先下潛的Y上來後,興奮地跟我說他看到一隻超~大的龍蝦,但是沒能抓到。不過沿途我們其實已經見到許多龍蝦,所以我不以為意,但也下潛去看看。就在我下潛後,看到一個大洞穴裡爬出一隻小狗,喔不,是一隻大約50公分長的巨大龍蝦,蟹腳粗到跟毛茸茸的蜘蛛腳一樣。龍蝦大到讓我愣住,不知該做何反應。

只見大龍蝦,從我面前緩緩爬過,我心裡在想,這麼大,單手抓不住,應該直接熊抱牠嗎?就在我發楞的時候,大龍蝦緩緩退到一旁更深的洞穴裡。這個洞穴更窄、更深,但寬度仍夠一人轉身。我跟了進去見牠似無退路,因為覺得自己還能閉氣一段時間,本想衝進去將牠抓出來。不過我抬頭一看,洞穴沒有出口,我現在其實已經整個人進入海底洞穴中了,Y似乎也沒注意到我鑽進來,獨自一人再深入風險太高,於是決定退出。

回到水面後告訴Y大龍蝦躲往的方向,我們調息一會後再下去找,但是再也找不到牠的蹤影。雖然沒能將牠帶上岸,不過能在蘭嶼遇到兩人此生在海裡見過的最大龍蝦,我們都感到相到興奮。

回去後,跟H說了剛才的經歷,比手畫腳地試圖讓他知道那隻龍蝦有多~麼大。他聽了後,也說他曾經遇過一隻大龍蝦,大到他的魚槍射不穿,只帶了一隻龍蝦腳上岸,那隻龍蝦腳的殼還可以套進手指。

「龍蝦最多的時候是在吹南風的時候」H說。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追問H是什麼緣由。

「吹南風時,天氣又要下雨不下的,這時候陸地上天氣很悶熱,海裡面也一樣啊。牠們就會跟我們一樣,在屋子裡待不住,爬出來活動。」

我很喜歡聽H分享他的海洋知識,抓魚的方法,有時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他也提不出什麼科學化的證據,但那些都是他數十年與大海為伍的經驗累積,根植於他的大海實證。

關於選擇

結束短暫但豐富的蘭嶼行,心滿意足剛搭上船準備回台灣過年時,手機這時傳來讓我錯愕的照片:一位短髮男子蹲坐在地,前方擺放一條一米多的龍王鯛,藍綠色的魚身,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鮮豔。

「前一晚被打上來的」

伴隨著這張照片,我只得到這樣的訊息。

是我前天看到的那隻龍王鯛嗎?現在這個季節,能下的點不多,同一隻的機會應該不小吧?心裡頓時翻轉過不少念頭……

將照片拿給了朋友Y看

「好厲害 好可惜 好大隻」Y先是這麼說。

「這是他們的文化吧,住島上資源匱乏,住台灣可能有更多選擇。」Y繼續補充道。

對阿,關於選擇。想起蘭嶼朋友H每次帶我下海,上岸後看到我空空的網袋總是說:「你不能那麼挑,只想著抓龍蝦,沒有龍蝦也可以抓些倒吊啊,你不吃也要想到有其他人要吃。」

的確,我只選擇抓龍蝦,不抓一些珊瑚礁魚,這不是因為我比較高尚,而是我較有選擇:下海對我來說是休閒活動,空手而回也沒差,但對於部分蘭嶼人來說下海是生活所需,他們考量的是帶豐富的漁獲回家。

看著龍王鯛的照片,猜測除了法律制裁外,後續相關的軒然大波應該也是免不了。大島與小島的居民,自小在不一樣的環境中長大,想法有諸多差異。只希望每次事件發生,都是讓雙方更進一步理解彼此,而非成了雙邊的口水之戰了。

冬日蘭嶼

延伸閱讀:

無虞之海|魚槍打魚,休閒之餘

保護有人有魚有生命力的將軍嶼-葉生弘專訪下篇

【巨口鯊事件系列報導之一】巨口鯊要禁捕了!你認識這隻溫柔緩慢的巨鯊嗎?

您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