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客服

魚槍

無虞之海|魚槍打魚,休閒之餘

作者/溫國彰、陳俐陵    攝影/王文彥

台灣有一群,休閒時特別熱愛海洋資源的人,他們是釣客、漁獵者、是海裡的獵人。看著魚群的變化、海洋垃圾的增加,他們是最有感的人。

在休閒漁業活動之餘,他們多會提倡淨灘或淨海等移除海洋廢棄物的活動,對於太小的、或是不確定可否食用的魚類進行放生,解救被廢棄漁網及垃圾困住的海洋生物等。(延伸閱讀:石蓴、淨灘與尿在我寶特瓶上的阿伯

當海洋環境受到工業污染、目睹非法漁業活動(如非法刺網)和緊急救難等,這些休閒漁獵朋友成為第一線通報和救援的夥伴。長期第一線接觸海洋,他們對於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瞭解,更勝過許多海洋學者和官員。而保育及永續利用的概念,讓這些休閒使用者成為有能力保護海洋的勇者。

漁獵

紙上公園

許多海洋保護區或是海洋資源的管理,往往受到當地的海洋資源使用者的反對,加上台灣特有的選舉文化,許多民意代表也都以關心選民生計生活為理由,而透過公權力影響執法。

同時,海洋保護區和其他休閒漁業管理措施的取締人力不足,罰則過輕、嚇阻無力,導致無法有效執法。變成海洋研究學者所戲稱的「紙上公園(paper park)」,僅存於文件上,無實質保護效果(邵,2011)。(延伸閱讀:海洋保護區?紙上公園?

紙上公園
現今的海洋國家公園被戲稱紙上公園(示意圖)。1910年新藝術(Art Nouveau)紙本廣告,描繪海上的歡樂公園,出自www.periodpaper.com

保護區裡的爭議

然而紙上公園內也有爭端,部分職業或是休閒的漁業活動者,因為海洋保護區限縮可利用區域和限制人類活動種類,而感到不愉快、與執法者有衝突。海洋保護區指在海洋棲地減少或禁止人類各種活動,尤其是「捕撈海洋生物」,儘量讓海洋棲地保持原有狀態及功能(Alcala and Russ, 2006)。

被取締時,這些漁業活動者的理由常常像是「我祖先從以前就在這邊抓魚,為何現在不能抓」,或是「我從小就在這邊釣魚,為何現在不能釣魚」等,需要更深入的海洋教育提升所有休閒活動者的海洋保育意識。

2048年「無魚海洋」

全世界漁獲量持續下降。無論是遠洋或是近海,種種資料都指出-過漁(過度漁業捕撈)是主要問題,其他原因像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等,也都是造成全球漁獲下降的因素。

大型魚類不斷減少漁獲量、最後只能捕食原本不是食物的小魚小蝦。人類將會被迫由食物鏈頂端一路往底端捕魚(Pauly et al., 1998)。各國政府都紛紛採取管理措施,台灣也不例外。

全球漁業資源耗竭
全球漁業資源依據人類利用狀態,可分為「崩解、過漁、完全利用、開始使用和未被使用」等五個階段(如圖,Froese and Kesner-Reyes, 2002)。漁業專家學者也預言在2048年,所有的漁業資源,極可能都處於「崩解」的狀態(Worm et al., 2006)
食物網打魚
人類將沿著食物網的食階往下捕魚 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 (Daniel Pauly、Rachel Atanacio繪圖)

魚槍草案的爭議

為了保護海洋生物,漁業署在2017年計劃全面禁止魚槍(魚槍管制草案),許多長期進行海洋環境保護的漁獵者,都浮上水面來發聲。

可惜的是,漁業署其實有心進行管理,卻在缺乏完整科學資料和調查下推出粗糙的魚槍禁令。但也因為這禁令,各地漁獵團體串連組成了「台灣永續漁法漁獵推廣協會」,以公民團體形式推動更進一步的理想。

漁獵協會朋友幫助我們調查並採集漁獵目標魚種。協會成員回報的魚種中,最多種類的漁獲是鮨科(含石斑魚屬),其次是鯛科、笛鯛科。有幸能與協會成員共同討論,適合台灣的休閒漁業管理措施。

打魚

雖然無政府經費的支持下,我們緩慢但持續地建立漁獵資料庫,未來海保署等政府主管機關計畫實施管理措施時,即可作為法規制定細節的依據。

漁獵協會回報魚種
漁獵協會成員回報採集之魚種數量(縱軸:魚種數量、橫軸:分類名)

漁獵目標魚種的調查和採集

調查的主要目的有兩個:

一是針對珊瑚礁魚類的雪卡毒(ciguatera toxin or ciguatoxin)進行採樣分析,過去台灣沿海中,長期間食用珊瑚礁魚類的地區,都有零星的病例出現

是收集休閒漁業目標魚種的體長及數量資料,用來與水下調查資料比對,作為未來捕撈限制的設定。

過漁及捕撈限制在台灣

國際休閒漁獵捕撈限制的制定,都是考量休閒漁業所移除的魚類數量,會不會過漁、並造成魚群數量的過度下降。

因此,由溫國彰老師實驗室的水下調查資料和真理大學陳餘鋆老師實驗室的釣魚研究調查資料比對,可以推論出「可能過度捕撈的種類」,進而建議降低採補數量。

魚類崩解
1950年到2005年間,魚類物種頻度分析(縱軸:隨時間崩解之百分比),可以觀察到逐年下降的趨勢。
釣魚研究調查資料
兩實驗室的釣魚研究調查資料比對

漁獵制度之建議

針對「野外數量較高、繁殖速度快」的物種,可以有較高的採捕數量,其餘物種則該加以限制。此外,一般的魚類捕撈最小體長限制,是根據該物種的「成熟體長」,再加上「一年的成長長度」來制定,概念是所有被捕撈的個體(魚隻)至少都曾經歷過一次以上的繁殖活動,據以確保該物種的族群(數量)穩定。

從無魚的海洋,進展到海洋的無虞,需要漁獵朋友、漁民、漁業署、漁業科學家等多方討論,以實際數據、科學支持為基礎,讓海洋真正能生生不息。

致謝

感謝台灣永續漁法漁獵推廣協會成員和臉書社群(正海人潛水打魚不是罪交流區、北部潛水打魚交流和台灣愛釣魚釣技討論區)在休閒漁業活動上資料的提供。也感謝數位協會成員不計辛苦提供漁獲肌肉及內臟樣本作為雪卡毒及成熟資料分析。最後也謝謝暨南大學翁技安助理教授及水產試驗所陳郁凱幫忙潤飾。

參考文獻

邵廣昭、賴昆棋。2011。海洋保護區的現況與挑戰。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 12: 65-90。

Alcala, AC, Russ, GR, 2006. No-take marine reserves and reef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Philippines: a new people power revolution.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35(5): 245-254.

Bellwood, D.R., Hoey, A.S., Ackerman, J.L., Depczynski, M. (2006). Coral bleaching, reef fish community phase shifts and the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2,1587-1594

Froese, R., and K. Kesner-Reyes. (2002). Impact of fishing on the abundance of marine species. ICES paper CM 2002/L 12.

Gaboriau, M., Ponton, D., Darius, H. T., & Chinain, M. (2014). Ciguatera fish tox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 Size does not always matter. Toxicon, 84, 41–50.

Harrison, HB, Williamson, DH, Evans, RD, Almany, GR, Thorrold, SR, Russ, GR, Feldheim, KA, van Herwerden, L, Planes S, Srinivasan, M, Berumen, ML, Jones, GP, 2012. Larval export from marine reserves and the recruitment benefit for fish and fisheries. Current Biology 22(11):1023-1028

Hughes, T. P., D. R. Bellwood, C. S. Folke, L. J. McCook, and J. M. Pandolfi. (2007). No-take areas, herbivory and coral reef resilienc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2,1-3.

Pauly, D., Christensen, V., Dalsgaard, J., Froese, R., & Torres, F. (1998). Fishing down marine food webs. Science, 279(5352), 860–863.

Pauly, D. and R. Chuenpagdee. 2002. Fisheries and Coastal Systems: the need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0-31: 1-18. [Reprinted as Chapter 6, p. 171-185 In: P. Nemetz (ed.).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UK, 2007]

Rhodes, L. L., Smith, K. F., Murray, S., Harwood, D. T., Trnski, T., & Munday, R. (2017). The epiphytic genus Gambierdiscus (Dinophyceae) in the Kermadec Islands and Zealandia regions of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associated risk of 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Marine drugs, 15(7), 219.

Worm, B., Barbier, E. B., Beaumont, N., Duffy, J. E., Folke, C., Halpern, B. S., … Watson, R. (2006). Impacts of Biodiversity Loss on Ocean Ecosystem Services. Science, 314(5800), 787–790.


延伸閱讀:

[sc name=”LINE at” ]

您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