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ei

上山打魚,跟著Fa’ei認識鄒族的漁獵文化

講到漁獵,我們腦海中出現的大概都是海獵人拿著魚槍在海裡射魚的畫面,但其實在台灣山上的原住民,也有自己的溪流漁獵文化,居住在阿里山一帶的鄒族就是其中佼佼者。除了熟知的入山打獵,鄒族也發展出許多溪流的漁獵方式,包含:釣魚、潛水射魚、製作魚筌、佈置陷阱、改變河道、使用毒藤蔓汁液等等。

雖然有過在花蓮溪潛的經驗,但在溪裡射魚倒是沒想過。山上溪裡的魚不是都很小?我是這麼想的。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一位擅長漁獵的鄒族年輕人Fa’ei,讓我有機會一睹他們的漁獵生活。

鄒族漁獵
善長漁獵的Fa’ei

Fa’ei從小就被長輩帶著去溪裡抓魚,國小放學後就已經開始跟同學自行去抓魚回家加菜,而國中時更會自己一人獨自去夜潛(※)。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Fa’ei的潛水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但為了讓潛水更安全,他三年前去找了劉家誠教練上自潛課程。問起Fa’ei學自潛有沒有什麼瓶頸,他說上課都蠻順利,也沒有耳壓問題。我再問鄒族人打魚,長輩會傳授什麼耳壓平衡的方式嗎?

Fa’ei回說,似乎都沒有特別的耳壓技巧傳授,再思索了一下,他說道或許是因為部落裡山坡路陡峭、海拔變化快,大家上山下山的,氣壓變來變去,從小就一直在訓練耳壓平衡了。

※ 此為如實轉述Fa’ei的打魚方式,一般人請勿嘗試夜潛獨潛

第一天

抵達山上夜已深,但還是請Fa’ei帶我們去溪裡夜潛。四月天的山上,溪水溫度只有23度,因為稍早下了場雨,所以這時水底的能見度非常不好,只有1米不到。Fa’ei下水沒多久就射到一隻高身鯝魚,30cm大小在這邊算中等體型,聽過Fa’ei過往的漁獲,我才知道原來山上的魚一點都不小,過去是自己見識太少了。

在海裡夜潛很多次,但溪裡是第一次。雖然是同一段河道,但是不同區域流速會不一樣,我們在流急的地方,順著水流下潛找魚,到底後再從流速慢的位置踢回上游處,再找一次。不過能見度實在太差,難以找魚,我們不到半小時就上岸,結束這短短溪裡夜潛經驗。

溪裡夜潛
鄒族漁獵
下過雨的溪水的能見度非常不好,只有1米不到

第二天

Fa’ei帶我們去攔沙壩附近的深潭試試,希望經過一晚的沉澱後,溪水的能見度會轉好。往溪谷的的路上很美,路徑不是一般遊客會走的地方,若非Fa’ei帶領,我們也沒機會來到這裡。

雖然天氣很好,氣溫很舒服,不過溪水能見度依舊是不佳。我們跳了幾個點,不要說射魚了,連大魚在哪都看不太到。部分原因是原本能見度就不好,另外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蛙鞋太長了,一直把水底的塵泥揚起,在溪流自潛不適合用長蛙鞋。攔沙壩底下的深潭區域很大,但因有人有在釣魚,避免影響對方,我們能探索的區域並不大。潛了一早上的水,帶了兩隻魚上岸。對於Fa’ei來說,收獲是很不好的,但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個很棒的經驗。

Fa’ei說以前溪谷不是像這樣U型,而是V字型,那時不僅深潭多,同時溪水也跟森林很近。後來山上蓋了一座又一座的攔沙壩,想把泥沙都留在山上,不要沖進水庫裡。這些攔沙壩開始改變溪谷地型:河道越積越淺、泥沙越積越寬,就變成現在的U型河谷模樣。自然景觀被破壞了,攔沙壩似乎也沒能達到預期的效益,若說攔沙壩還有什麼優點,Fa’ei說就是阻擋了下游的外來魚種,例如魚虎,入侵到上游的生態系吧。

上山打魚
鄒族射魚
鄒族漁獵
鄒族漁獵
Fa’ei射中一隻何氏棘鲃魚
以前溪谷不是像這樣積滿泥沙的U型
高身鯝魚
這兩日的漁獲

Fa'ei
Fa’ei 曾在溪裡捕獲160cm長的鰻魚。(Fa’ei 提供)

以前對於台灣的溪流的認識實在太貧乏,這次短短兩天一夜的快閃拜訪,打開了我對於台灣溪流的想像,在下山的路上已經思索著下次的溪流潛水計劃。可能是在冬天時,再度上山找Fa’ei去溪邊潛水露營,或是再去探勘其他溪流,拜訪其他部落朋友。不管哪種,一想到都就讓我非常期待。

學會自由潛水可以帶我們去認識很多地方,現在知道除了海洋外,也可以帶我們去認識台灣的溪流。

上山打魚

延伸閱讀:

【海的子女】達悟族的魚槍射魚高手─周孝勇

「台灣海女」的故事──阿香姨的石花菜人生

海洋女獵人Valentine Thomas專訪

像似在礦泉水裡潛水一樣|特殊的花蓮溪潛

您可能會想看

Facebook

Instagram

合作夥伴

Instagram

只有 WordPress 網站管理員能看到這項錯誤訊息

Error: No feed found.

Please go to the Instagram Feed settings page to create a feed.

Facebook

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