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潭定置漁場
海面上的浮球是七星潭的定置漁場

從大海到餐桌—洄遊吧帶你看見七星潭的過去,遙望漁村的未來

曙光微亮之際,望向太平洋等待日出,上午沿著海岸線吹著海風、悠閒的散步。正午太陽正大時,趕緊躲到柴魚博物館吹冷氣。吃一口飛魚卵香腸,下午走步道到四八高地,還能遠眺清水斷崖。等到夜幕升起,聽著海浪拍打的背景旋律,躺在七星潭海灘看星星。

走訪花蓮,旅人們的回憶都少不了「七星潭」這個美麗海灣。除了海景,七星潭也是個有著豐富漁獲與歷史的漁村。

洄遊吧黃紋綺
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

我常想,人與海洋的關聯,不應該只是餐桌上那盤美味的海鮮。因為自己喜歡海洋,有沒有可能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讓大家認識臺灣的海?

-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

從小每年暑假都會回到七星潭外公外婆家的黃紋綺,血液裡流著對大海的熱愛。她發現,很多遊客喜歡來看海、吃海鮮,但似乎不了解花蓮的大海與漁人的故事。

決定回到家鄉闖蕩,於是從中山大學海工所畢業後,在出國念博士的前夕,她果斷放棄了百萬獎學金。在七星潭創辦了「洄遊吧Fish Bar」公司,從食魚教育、販售永續鮮魚開始做起,希望透過最日常的「魚」,帶大家認識他們最愛的大海。

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 青年深根計畫成果發表《一起洄遊吧》
洄遊吧
走上洄遊吧食魚體驗館的階梯,立馬被曼波魚、鬼頭刀、馬加、白帶魚等海魚吸引目光

因為想了解「食魚教育」究竟是什麼?7月的暑假週末,頂著花蓮的艷陽,我來到食魚體驗館,而參加【大專生洄游農 stay】活動的16位學員也陸續抵達。

今天的潮體驗活動,由洄遊吧「鹽值很高」的青年團隊帶著大專生,一同探訪漁村、品嚐剛上岸的鮮魚,認識每一隻魚如何從大海游到餐桌,深入探索七星潭。(延伸閱讀:大專生洄游農村

摸魚時間,摸透來自大海的魚老師

今天的活動從認識花蓮夏天主要的魚類開始。在教室裡,講師Una介紹到:「這個季節最多的是『鰹魚』。吃過鰹魚料理的人,請舉手。」現場居然只有我舉手,心裡蠻驚訝。

但她不意外的說:「嗯,大部分的同學都沒吃過鰹魚,他其實就是七星潭製作柴魚的主要魚種喔!在花蓮的鰹魚家族主要有四種,巴鰹、正鰹、圓花鰹與扁花鰹。今天,洄遊吧特別請來了其中兩種『魚老師』,請大家用自己的雙手跟雙眼去認識他們。」語畢,幾隻新鮮的鰹魚馬上由旁邊的夥伴遞上桌。

鰹魚家族

很多同學第一次看到整尾的魚,「這堂課真的可以『摸魚』喔!」Una笑著說,並提醒大家伸出雙手。學員們小心翼翼的拉開魚鰭、觸摸鱗片、打開魚嘴,從頭到尾把魚老師摸透。在觀察特徵、比對線索後,同學們找出魚老師分別是:肚子有三個黑點,台語俗稱三點仔的「巴鰹」;和體型比較小,俗稱煙管仔的「圓花鰹」。

透過互動與討論,大家也觀察到鰹魚家族的共通點。流線的身形、強壯的尾鰭,都是泳速很快的洄游性魚類特徵。而深色背部與白色腹部則是保護色,在透光的海水層中,鰹魚能用保護色去欺騙海裡跟天空的掠食者。

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為了降低游泳時的水阻,鰹魚的背鰭竟然可以折疊收到背部的溝槽裡。在大海中討生活,才能演化出這種巧思。

洄遊吧摸魚
觀察特徵、比對線索後,同學們找出是巴鰹跟圓花鰹
圓花鰹
體型較小,俗稱煙管仔的圓花鰹
洄遊吧魚老師
很多同學第一次看到整尾的魚,輪流跟魚老師巴鰹(右)、圓花鰹(左)合照(洄遊吧提供)

定置漁場,結合漁人智慧與大海恩惠

鰹魚老師來自哪呢?從七星潭往大海看去,海面一顆顆的浮球,下方就是捕撈鰹魚的定置漁場。「以前七星潭主要就是抓鰹魚,台語我們叫『煙仔』,所以定置漁場就叫做『煙仔占』」從漁撈長退休的阿斌老闆說。漁撈長負責管理定置漁場,是七星潭漁村的靈魂人物。(延伸閱讀:【阿斌叔叔】 花蓮七星潭脆皮甜筒冰淇淋店老闆

像阿斌老闆這樣的漁人,代代傳承經驗。找到魚群聚集、洄游的位置與深度後,再架好一層層的定置漁場。架設定置漁場的原理,就如同一個立體的網狀石滬,靠著大量的浮球與海底的石頭包「石碇」,去固定漁網在海中的位置。漁人只要觀察海面上的浮球分佈,就能知道今天海流的狀況、是否適合收網。

定置漁場漁獲示意動畫(洄遊吧提供)
定置漁場模型
定置漁場模型,靠著大量的浮球與石碇,去固定漁網在海中的位置
定置漁網石碇
巨大的石頭包—石碇(來源:洄遊吧官網)

帶大家來到定置漁場的模型前,講師Una拿出一袋畫著小魚的瓶蓋,請同學們一人抽一個之後,把它放到漁場模型的各處。她問道:「哪些魚會被捕獲呢?」學員的瓶蓋小魚就像大海中的魚群,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游到哪。

洄遊吧食魚體驗
每人拿到一個魚種,這隻應該是青甘
洄遊吧食魚體驗
同學們把手上的魚,放到漁網各處,哪些會被捕獲呢?

定置漁場的設計藏著漁人的智慧,只有游進最後「第二箱網」的魚才會入袋。這個陷阱式的漁法,採取「願魚入網」的被動式捕撈。開口都可以自由進出,而網目的設計,由外而內一層一層逐漸變小。

捕捉大魚、放走小魚,讓小魚能夠回大海繼續長大,最終只取網具附近約20-30%的漁獲,它也為海洋資源留下一線恢復的生機。

定置漁場不同部位
定置漁場不同部位的漁網展示(來源:洄遊吧官網)

不同於一般的捕魚運送方式,從定置漁網捕撈上船後,快速用水冰保鮮,由配有舷外機的「膠筏」衝浪上岸。岸上則由「鏟裝車」用繩索快速把膠筏拉上岸,再交給貨車帶著漁獲到拍賣場。

在沒有港灣的七星潭,經過多年的演進,以特有的方式來接載漁獲。這也是洄遊潮體驗中,想展現給大家的概念:「每一口魚」來自許多漁人的智慧與大海的恩惠。

七星潭膠筏
停泊在岸上的膠筏
鏟裝車
鏟裝車協助漁人修補浮球繩索

減少人跟大海的衝突,定置漁場最大的特色是:如果誤捕保育類時,較有機會將他們放生。當地漁民過去就曾放生過鯨鯊、海龜、鬼蝠魟等。也因此許多科學家會跟定置漁場的漁民合作,標識追蹤海洋生物,進行研究。沒有完全友善的漁法,但食用來自定置漁場的洄游性魚類,或許是一個減少海洋壓力的方法。

在海洋資源的管理上,人跟魚,要找到比較平衡的方式,才能讓這個資源更永續長久。

品嚐永續鮮魚,踏訪柴魚博物館

回到教室的餐桌,新鮮的「扁花鰹」也跳進午餐的永續鮮魚餐盒裡。餐盒由嚴選在地食材的「黑金通」餐廳,特別為活動準備。搭配Fish Bar特調的海味飲品,滿滿的洋菜凍跟檸檬汁,為炎熱的正午降溫。定睛一看,還有蝶豆花色的矛尾翻車魚悠游其中,午餐充滿洄遊吧的用心與創意。

永續鮮魚
永續鮮魚餐盒,吃得到大海的新鮮
洄遊吧海味飲品
海味飲品裡有蝶豆花色的矛尾翻車魚悠游其中

飽餐一頓後,我們踏訪耳熟能詳的「七星柴魚博物館」。來自七星潭的伴手禮柴魚絲,只要加幾片進湯裡,撲鼻的香氣總是能喚醒飢腸轆轆的肚子。由漁民將鰹魚等鯖科的魚類,加工製成富有經濟價值的「柴魚」。定置漁場與柴魚加工技術,在日治時期傳入七星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最輝煌的時代,甚至每間定置漁場都有自己的柴魚加工廠。

柴魚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座柴魚加工廠,走進去就像走進了時光隧道,為了有效利用熱氣,一二樓的樓高只有當初日本人設計的1.8公尺,高個同學只能歪著頭小心走。

一樓以定置漁場的捕撈過程為主題,介紹柴魚使用哪些魚種。同時建築物的黑牆與屋頂也展示了,傳統製程中的爐火,在矮樓裡刻下那段被煙燻過的柴魚歷史。

七星潭漁村體驗
飽餐一頓後,我們踏訪耳熟能詳的「七星柴魚博物館」
洄遊吧導覽
鐵網狀的地板能看見地下室模擬的爐火
柴魚博物館
傳統製程中的爐火,在矮樓裡刻下那段被煙燻過的柴魚歷史
柴魚博物館
漁民將鰹魚等鯖科的魚類,加工製成富有經濟價值的「柴魚」

二樓則展示柴魚煙燻的工序,將所有的精華濃縮在不起眼的柴魚中。走到三樓,透過多媒體互動區與柴魚料理遊戲,深入認識七星潭的柴魚工藝。不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都能在過程中體驗到這段飽含知識的柴魚歷史。

柴魚博物館
二樓展示柴魚煙燻的工序
柴魚白霧館
從鮮魚變柴魚的過程

結語:看見七星潭的過去,遙望漁村的未來

在活動的尾聲,學員們回到食魚體驗館,各組輪流介紹鰹魚的加工零食,提出許多有趣的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從沒吃過鰹魚、第一次摸到鮮魚,到最後融合漁村有溫度的歷史提出推廣策略,大家重新建立起對於「從餐桌回到大海」的海洋想像。

漁人將大海恩賜的鮮魚,透過定置漁場的方式捕撈,跟大海共生共存。過去,這些魚養活了一整個七星潭,吸引來許多釣客、漁人駐足,形成一幅豐饒的漁村景象。現在,不捨逐漸凋零的漁村、逐漸枯竭的海洋資源,迴遊吧結合日益蓬勃的觀光業,透過「魚」讓更多人認識七星潭的永續漁業。

在這條傳承漁人精神的路上,洄遊吧歡迎大家走進七星潭,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永續漁法與歷史,共同創造漁村的未來。

洄遊吧食魚體驗
各組輪流介紹鰹魚的加工零食,提出許多有趣的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洄遊吧提供)

延伸閱讀:

上山打魚,跟著Fa’ei認識鄒族的漁獵文化

【海的子女】達悟族的魚槍射魚高手─周孝勇

成為海洋的子女,從基隆和平島開始

您可能會想看

Facebook

Instagram

合作夥伴

Instagram

只有 WordPress 網站管理員能看到這項錯誤訊息

Error: No feed found.

Please go to the Instagram Feed settings page to create a feed.

Facebook

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