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客服

自由潛水潛在危險

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上)

六歲時,我曾有過一次溺水經驗,在一個底部有高低差的泳池玩滑水道,並沒有注意到滑水道下來後就是深水區,溜到底的瞬間才發現,我踩不到底。

嘗試呼救但無法出聲,回到水面的時間不到一秒只夠吸氣,不斷吃水。水中的每秒鐘都變得漫長又短促,只能望向其他人,在岸邊的家人也沒有發現。直到載浮載沉掙扎約三十秒後,和泳池中一位男性泳客對上眼,他察覺異狀後,推我一把到淺水區,慢慢調整呼吸後才恢復正常。

溺水示意圖
圖、溺水示意圖(來源

任何水上運動都有機會發生意外,自由潛水也是。本文主要介紹在 AIDA 自由潛水課程介紹的傷害及急救方式之外,在從事自由潛水時,常見的意外狀況及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

自由潛水容易遇上的意外大致可分為三類:

自由潛水容易遇上的意外

1、 溺水(缺氧)

依據消防署統計,2016年台灣各地消防機關,執行救溺勤務溺者事故,全台共 739 起,其中 462 人死亡(62.5%),249 人獲救(33.7%),28 人失蹤(3.8%),六成的死亡率不可不小心。(註一)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親身溺水,或是看過別人溺水的經驗?真正溺水的人並不容易注意到,因為出水面的時間只夠拿來換氣,沒有餘力出聲呼救,呈現眼神渙散、緊張或是雙眼緊閉,長髮者可能頭髮覆蓋臉部,兩手做出像是爬梯子、想抓住浮具的動作,整個人載浮載沉。

缺氧的行為及意識影響在 AIDA 課程內大致已有說明,如 LMC(自主控制功能喪失)及 BO(昏迷)。但導致缺氧的溺水情況其實可以細分成二種,分別是溺水二次性溺水

溺水與二次性溺水
表、溺水與二次性溺水的差異

尤其,更應注意在下潛時「不可咬著呼吸管」,減少在溺水時液體進入肺部的可能性。

2、 過熱或失溫

台灣自由潛水的海域中,一年之中溫差可能 10 度甚至以上。多數人知道,夏天戶外活動容易發生過熱、脫水等情況,自由潛水也不例外。

因為泡在水中,流汗不易感覺;或是在海中排尿,增加體液流失。加上海邊陽光強,遮蔽物較少,更應注意過熱的潛在傷害。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

患者大量流汗,體溫正常或微高,通常有意識,但嚴重時意有可能昏迷。較無生命危險,但須觀察避免復發。

熱休克( Heat stroke ):

患者意識不清甚至失去意識,體溫超過 40 °C ,可能皮膚呈現潮紅、不出汗或出汗少。較危險,若無積極處理可能死亡。

熱衰竭與熱休克
表、熱衰竭與熱休克的差異(修改自註二)

除了過熱,相信許多人也曾自潛時冷到發抖,嚴重甚至會「失溫」,輕微失溫體溫 32-35.5   °C ;嚴重失溫則是低於 32  °C

第一步是先離開水域回到陸地上,換下濕衣服進行保暖,保暖時請注意不要特別加熱手腳掌等身體末梢。因此時應著重在「升高身體核心溫度」,而非將血液分散至身體末梢。

若體溫過低,也建議不要用運動的方式升高體溫,因前期體溫會先降得較保暖更低後,才開始回升。

3、 海中生物或礁石傷害

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水母螫傷了,水母螫傷簡易的處理方式是先以海水或鹽水清洗患部,若有殘留的觸鬚等,應以毛巾、稍硬的紙片或信用卡背面輕輕刮除,若有水泡不可弄破,避免感染而成蜂窩性組織炎。接著可用42 °C – 45 °C 熱水浸泡 30 – 90 分鐘,緩解症狀與疼痛。

發生嚴重水母過敏反應、不認識或其他的生物螫傷、刺傷,請盡速送醫處理。

海膽刺傷
海膽刺折斷在腳趾上(照片提供:Gov.小甫)

而一般礁石造成的外傷部分主要需注意海洋弧菌的感染,上岸後以乾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塗上凡士林等軟膏敷蓋傷口避免感染。

尤其是有以下情況者,為高風險族群,海洋弧菌感染可以在體內快速地傳播,並導致嚴重的肌炎和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酒精性肝硬化、肝病(包括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酗酒、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及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註三)

上下岸時,也需注意浪與岸邊地形,避免碰撞礁岩或岩岸

若有較嚴重的撞擊,上岸後需盡量避免移動患部,若有骨折疑慮,可先用堅硬的棒狀物,如粗壯的樹枝或帳棚支架等,綁在患部固定,注意需固定超過前後兩個關節,例如:固定前臂時,棒狀物需超過手腕與手肘固定,才是有效的固定。

若頭部受到撞擊,則可能導致腦震盪或頸椎損傷,此時若要移動傷患盡可能以頸部固定器、長背板、擔架、大片木板等,避免移動傷患頸部的器材輔助。若無,則以離開危險區域、如避免海浪拍打為優先,再等待救援。

上述這些意外最基本的預防方式:下水前補充充足水分、著適當厚度的防寒衣下水,穿著手套襪套避免接觸傷害。注意環境跟潛伴狀況,了解自己的極限再做自由潛水挑戰。

註一:

消防署,2018,消防機關水域救援統計

註二:

《受熱衰竭與中暑》,2008,紅十字通訊 Red Cross News Summer

註三:

《診邊細語》生食海鮮 當心感染海洋弧菌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4943

朱旆億、姜湘楹、黃翌聰,2015-06-16,第四十九章創傷性弧菌症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pdf),疾病管制局

那些自潛課程沒教的潛在危險(下)


延伸閱讀:

暈浪─即使不是初學者也會遇到的敵人

那次讓我差點致死的淺水昏迷:自由潛水BO奇幻之旅

您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