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客服

葉子

三千六百五十天,在台灣上山下海的所見所聞

文字/葉子      照片提供/葉子

我喜歡潛入海洋中,停下所有的動作,在海中伸伸懶腰,讓海水徹底的觸動身體的每一寸神經,打開身體的感知覺。當海流來時,不抵抗讓她帶著我飄流,這是一個很私密的寧靜片刻。

我是葉子,目前是一名自由潛水員與水下動作指導,以及媒體、劇場幕後工作人員。

96年從表演工作進入到電視媒體圈,在媒體圈這十年,做過旅遊玩耍,深度探訪環境議題,與藝術人文的節目。我的足跡雖然沒有遍及台灣大小山脈與河川海洋,但也寫了不少人與土地與海洋自然環境正在發生的故事,近五年多來,我也因為先生的緣故,進入到了自由潛水的領域之中,這讓我更能直接接觸到自然,感受自然的改變。

為何會這麼強調環境與自然的事情?我家住在山線─豐原,我能接觸到的水域大多是溪流湖泊。從小,父母親是游泳協會與救難協會的成員,水自然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小時候對於水的印象,是豐沛富饒的,當時的溪水是清透的,是許多魚蝦蟹類生活的地方。水更是危險的,每每聽著救難協會的叔伯們執行完任務後,聚會時的分享,那敬畏的心更是油然而生。長大後,因為在都市裡生活著,漸漸地忘了自然,直到開始接了環境議題的節目之後,才深深地發現,原來我記憶中自然地一切都變了調,更因為這幾年從事自潛運動,長期下海,感受到汙染第一線的衝擊。

葉子

10年前,因為外景節目,我去蘭嶼拍攝一個單車與釣魚節目。當年的蘭嶼,沒有便利商店,沒有夜市,魚類資源相當豐富,釣客下竿,稍等片刻即可釣上大魚。海洋中夜光蠑螺的口蓋個個比手掌大,鉛筆海膽到處可見,珊瑚礁區的魚類物種相當豐富。也曾聽到一位在村子裡任職的警員說,20年前的蘭嶼,走在路上都會看到小魚被大魚追著跳上岸的景象,聽到那時的海洋榮景心裡真是羨慕阿。

9年前,回到了蘭嶼島上,跟著老人游出海去捕魚,游出去的過程中珊瑚礁區的熱帶魚群種類多、生態繁榮,我們捕了幾隻比我們頭還大的魚回家當晚餐。那天,回岸時,老人順手抓了幾隻跟手臂一樣大的龍蝦與章魚讓我們加菜。島上當時沒有便利商店,沒有夜市,民宿不超過100間,都是住客約莫10-30人左右的小型民宿,寧靜是島上很美的風景。

6年前我接了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節目主要針對環境議題與生態紀錄為主。在那一年的期間,我開始接觸友善農業,聆聽與記錄下許多前線復育者的故事,也開始上山看到經過大雨沖刷後毀壞的山林,經過農藥與化肥汙染後的綠色溪流,在那個時候開始知道山林保育、復育梯田的必要,更認識了里山里海的觀念。

5年前,就是2012年因為天秤颱風直撲蘭嶼,島上有位國小老師傳了一段影片在網路上,感覺災情四起,當時的總統先生也特地飛進蘭嶼勘災。公共電視緊急派遣我與一名攝影師,搭乘軍用直升機進入蘭嶼,作災區的專題報導。踏上島上後第一站就是直奔農會超市,一顆約莫要七個大男人環抱的岩石,扎扎實實地壓在農會的正中央。在農會工作的一位叔叔說著當時他在現場的景象,可以想像當天他的驚恐,令他永生難忘。而當我們去拍攝這次風災的重要受災戶時,發現為了發展觀光,他們忘了島嶼上特有的天候與海洋狀況,將餐廳或是民宿蓋在海岸邊線上。部落遷移的歷程中,海岸邊線上多是農地為主,並不會考量居住,而現在為了觀光,為求海景第一排,大家拼命的往危險的地方前進。蘭嶼在這13年來,遊客數量從47,862增加至148,108人成長高達209%,這樣的過度觀光方式,帶入了大量的觀光財,也帶來大量的過度建設與垃圾量,這樣消費式的觀光,是否對於島嶼是友善的呢?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埋下了很深的疑問。

葉子

台灣地處於太平洋的邊緣上,四面環海,鄰近島嶼不計其數,海底地形分為三類:大陸邊緣、洋底盆地和分裂洋脊。簡單來說,就是從平原式的海底地貌到峽谷地形應有盡有。美國『紐約時報』在2014年曾經評定台灣是全球52個必訪的地點,尤其蘭嶼更被評為世界級的潛水天堂,蘭嶼也是我每年必定去短期居住的地方。在去年飛魚季結束時,我依約回到了小島上去,帶著初入潛水的夥伴們下海去探訪海洋。上岸後,我跟大家分享著以前在蘭嶼看到的海底生態多樣性時,有人問了我,現在魚呢?怎麼都沒看到什麼魚。這句話點醒了我。對,魚呢?10年前我可以看到海洋的生態多樣性,但這幾年已經消失了。這些年我漸漸地習慣了海洋中生物變少的狀況漸漸地麻痺了灘頭上面的垃圾堆積,漸漸地忽略了正在受難的海洋。

當時靜下來回想這些年,在海岸線上看到的狀況。記憶深刻的是有一回在東北角的九孔池下水,垃圾隨著海流帶進來,許多塑膠籃子、拖鞋、餐具、塑膠袋、筆管,甚至針頭。我看著一位母親手拿網子、帶著孩子,不斷地撈著數量相當少的熱帶魚,而一旁的孩子泡在滿是垃圾漂流的海水中。我向前跟那位母親借了魚網,開始撈著他孩子身邊的垃圾。那位母親的反應讓我驚訝,她生氣地跟我:「我那魚網很貴ㄟ,要一千多塊,你拿去撈垃圾」。當下,真的不知該如何反應……我也只能默默的回應她:「那妳怎麼捨得孩子泡在垃圾裡面?」。回憶起當時心情,心裡真的很難過,怎麼人類可以這麼自私?怎麼可以這麼無視於美麗的海洋中有著許多的垃圾?怎麼捨得讓自己的孩子泡在垃圾中而無感?這不是唯一案例,但這是眾多撿拾海洋垃圾時,印象深刻的景象。

有幾年我看到海洋環境的髒亂,不斷地碎念、不斷地用憤怒來表達我的不滿,偶而會跟丟垃圾的人有點衝突。先生在一旁不斷的拉著,避免我暴衝,憤怒與絕望的心情一直再升高,2016年,因為兩位鄰居姐姐,在聽了我許多上山下海的所見所聞時,提議應該做點什麼事情,這個種子就在我心中發芽。

對,我應該停止抱怨,停下獨自撿垃圾這麼沒效率的事情,開始思考這些年累積下來的是什麼?以沒有經費的情況下可以做什麼?海鮮文化大過於海洋文化的台灣,我又可以怎麼做?在先生的支持下,從2017年4月開始,我們獨立做起了『環境與生活美學系列座談會』,透過我在媒體工作的經歷,邀請了許多之前碰觸過的環保前輩,與有紀錄海洋的影像工作者,讓大家在座談會上暢談現在海洋的景象。來的聽眾,已經從我們自己的潛伴團體開始延伸出去許多不同領域的人。雖然緩慢,但,這個列車,會一直繼續下去。現在也加入了許多新血,這些年輕人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小小努力,讓大家可以見到老輩口中那繁盛的海洋景象,而不是像世界海洋學家預言的2048年海洋中沒有任何生物。

透過媒體工作,我踏上山林原野;透過自由潛水,我深入蔚藍大海。透過我們小小的信念,希望未來的孩子們,可以在海洋中見到我們這些老人說的繁榮。

潛行者
現在也加入了許多新血,這些年輕人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小小努力,讓大家可以見到老輩口中那繁盛的海洋景象,而不是像世界海洋學家預言的2048年海洋中沒有任何生物。

(一)我與大海的故事/馮凌惠

(二)一些關於海與人的事/Si Tahaen

(三)三千六百五十天,在台灣上山下海的所見所聞/葉品言

(四)一甲子的海女歲月/王文彥

您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