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海裡面,有刺人的水螅、水母,還有朦朧的細小微生物,耳膜鼓出去的聲音,心跳急促而後緩慢的咚咚聲。微涼的或冰冷的,靜謐而包覆。上升的時候,氧分壓降低,腦袋微微昏眩,光線逐漸清晰,然後浮球上的潛伴壓著我的手:「恢復呼吸!」我回到現實。
持續進行著自由潛水
如同許多憂鬱症患者,大多數時間裡,我渴望消失,拒絕面對房門外的一切事物,希望能夠永遠閉上眼睛,不想看見任何人。但又有些時候,我需要活物的陪伴,需要人的擁抱與支持。
相比於其他運動的競賽壓力以及團隊合作的需求,自由潛水可以是一項個人或團體的運動,也可以是一個自由的休閒活動,我不用給自己每一潛的絕對目標,也能在鑽入水中後獲得我所需要的寧靜。水壓包覆我,努力放鬆,睜開眼睛時繩索就在眼前,我很安心。如果不再想下潛,我只需漂浮,在搖曳的坡浪中等待潛伴們一起上岸。
盧貝松《碧海藍天》裡在旁人耳裡聽起來甚是矯情的一句「我找不到浮上水面的理由」,對我而言是每一次下潛的真切感受。但呼吸渴望會提醒我,讓我在乳酸與二氧化碳堆積的狀態下回到空氣中,回到人的身旁重新呼吸,有如重生,我在湛藍裡頭死去過一遍又一遍,在浮球旁獲得新生。我曾經懷疑,自由潛水讓我如此著迷的理由,是因為這樣假性的死亡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我的自殺念頭,我需要折磨自己,但不需要透過鋒利的刀片或堅硬的牆壁。閉氣⋯⋯閉氣讓我接近死亡。但我絕不會獨潛。
憂鬱或憂鬱症,陪伴與獨處
憂鬱是一種狀態,憂鬱症則是一種病狀。重大事件可能引發憂鬱狀態,例如分手、親友亡故、失業等,也有可能在時間拉長之後逐漸堆積甚至引爆,心理影響了生理,大腦的快樂功能失去運作。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出現長時間情緒低落、失去原有興趣、能力衰退、躁動、性慾降低、食慾及體重大幅度變化、睡眠障礙、自殺企圖或計畫等表徵,請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在此,我還不能與大家一起探究更哲學的問題:擁有病識感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你為誰而活。
在海浪般反覆浮沈的生活中,我的家人與朋友也逐漸能理解我,以及發生在我大腦中的變化。請千萬不要對患者說「想開一點就好了」、「你其實沒有那麼慘」等話語(我很想幫某些人出一本書叫作《絕對不要對憂鬱症患者說的兩千句話》),因為那將使對方更加絕望,或者更加自厭。我的大腦失去快樂的能力,就如同被打斷雙腿的人打著石膏躺在病床上,愛我的探病人卻說:「你想開一點就能下床自己走路了呀」一樣荒謬。如果你愛他,你可以躺在他身旁陪著他,或者在確認他安全的狀態下讓他好好獨處。「我愛你,我都在」已經是最溫暖人心的一句話了。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運動對憂鬱症患者的緩解力是顯著的,我也曾熱愛排球、羽球等競賽類、戶外運動,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只想鎖上房門,逃離所有陽光與新鮮空氣,遠離人群。到了夜晚無法入睡,進入白晝時不想進食,或者在進食後嘔吐。
我偶然接觸自由潛水,發現自己也許有些天份,然後找到了它的獨特性:我可以接觸陽光與大海(不想的話,去泳池也行);教練教我的呼吸調節方式可以讓我從頭頂到腳趾尖都舒服放鬆;我可以在群體與自我之間並存(水下的孤獨,與水面上潛伴的陪同);最重要的是靜謐的水壓包覆我,很像它擁抱了我,隨著深度增加愈發沈重、黑暗而冰涼,那是我要的。
逃離般的下潛
有些人往往在受到壓力或情緒極度不穩時,尋求極端的解決方式,透過言語或實際行為傷害自己或他人,而在抗壓性極度不足的狀態下,這種解決方式演變成了「逃離」,我想逃離這個處境,我想逃開這個世界。我不想處理自己,也不想面對一切。下潛的過程中,我短暫背離了有聲的世界,進入高水壓的環境中,如果可以,我很想一直沉在水底。
在考取PADI Master Freediver的時候,我發表的報告標題是「自由潛水與緩性治癒憂鬱」,我特別強調「緩性」二字,是因為影響人心理狀態的變因太多,舉凡工作、家庭、伴侶關係、課業壓力等,我不能說自由潛水可以治癒我,我也不會說自己已經被治癒。我還在這條荒涼而刺人的道路上走著,常常不知道要不要繼續走下去。我不敢說自由潛水讓我的「病情」有所好轉,只能告訴你們我的感受:目前,這是我最能接受的一項運動──或者說休閒活動,我持續進行,我渴望下潛,越深越好。
生命的路很朦朧,很蒼涼,有稀疏的人群與孤身的你,還有我。如果你需要,請在那些期望不要有黎明的夜晚撥打下列的電話,他們會幫助你。
生命線:1995(免付費,但經常全部忙線)
張老師:1980(中華電信撥打免付費,有上班時間限制)
安心專線:0800-788-995(衛福部)